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0日 星期一

    一群特殊的“亲人”

    ——绥化学院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20日   09 版)

        早就听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活跃着一群由90后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而且他们都来自于同一所学校——绥化学院。日前,记者来到这所学校采访,体会最深的就是这群大学生志愿者在寒冬中带给人们的温暖和感动;感受最多的是这所坐落在东北边陲、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在当地的大作为。

        “你就是我的亲姐姐”

        “姐姐,你最近忙吗?”“忙,我们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正在抓紧复习,小鹤,最近学习怎么样,叔叔阿姨是否都好……”只要有时间,绥化学院外语系学生丁飞都要给自己的“妹妹”打个电话,聊聊近况。而这个在电话里亲切地叫她姐姐的人其实是绥化市东富乡中学的一名留守儿童。自从参加学校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以来,丁飞和小鹤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接受,现在两个人已经像两姐妹那样亲了。丁飞告诉记者,由于小鹤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相依为命,因此她性格有些内向,很自卑,经过丁飞的鼓励和开导,现在变得开朗多了。

        据绥化学院党委书记顾建高介绍,自2008年学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以来,已有4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关爱5000余名留守儿童。

        “他们就是我的亲孙子、亲孙女”

        今年元旦之前,绥化学院经济系学生崔海龙和同学们商量着到空巢老人孟爷爷家去看看他,提前给他过个节。大家伙儿把自己的零花钱凑在一起给老人买了些水果、糖果、瓜子。听说孩子们要来,老人家起了个大早,将家里收拾干净。做好这一切后,老人便到路口等着、盼着、张望着,那样子像是在迎接自己远归的孩子。

        谈起2009年第一次来到孟繁志老人家里的情景,同学们记忆犹新,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黑漆漆的,屋里堆放着各种捡来的废品,还散发着怪味。当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自己依靠低保维持生活时,同学们心里暗暗决定一定要帮助、照顾孟爷爷。而这一照顾就是三年。现在同学们已经和老人成为了亲人,只要有时间,同学们都会去看看老人,陪老人聊聊天。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想着老人。看着这些孩子,孟繁志老人感慨万千:“这些孩子从不嫌弃我这脏老头,帮我劈木头,洗床单,给我剪指甲,我儿子、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回不来几趟。这些孩子,就像我的亲孙子、亲孙女一样!”

        与记者同去空巢老人家探访的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书记陈江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至今,已有300余名老人从中受益,全校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在,绥化学院的大学生们已经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当成了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社会实践不再是学校的组织要求,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这是一所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校”

        绥化市北林区朝阳社区是贫困家庭较多的棚户区,这里住的大多是下岗职工、残疾人和低保户,由于家庭贫困,住在这里的学生虽然渴求知识,却没钱参加辅导班、请家教。绥化学院了解此事后,于2007年暑期组织学生成立公益课堂,每年利用寒暑假和周末为家庭困难学生分阶段、分年级义务补习功课。五年多来,累计有100多名志愿者为社区孩子义务补习1400多人次。

        谈及绥化学院,该社区德育教师刘淑文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这所大学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帮助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让我很受感动。这是一所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校,这是一所值得家长托付的学校,这是一所赢得社会认可的学校。”当刘老师提出担心这项活动未来能否一直坚持下去的时候,陪记者一同采访的学校副院长董广芝当即表态:“您放心吧,只要学校办下去,公益课堂就会一直开课。”

        在绥化学院办公室的走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仅有一万人的绥化学院四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达到两万余人次。每名学生至少承担着两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5100多人、关爱空巢老人的3300多人、实习支教的1700余人、环保志愿者1200多人、参加社区公益课堂的300多人,另外,全校大学生每人参加社会义工时长均超过了100小时。

        为什么这所学校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上下大工夫、花大力气?院长庄严的话解开了记者的疑惑。“我们的人才培养除了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育人,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志愿服务能更好地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能够激发大学生内心的热情和闪光点,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时才能够真正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关爱社会。

        据了解,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学生志愿到农场等艰苦环境、基层单位就业比例提高49%,涌现出张瑞光、莫青青、崔丽莎等一批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在校生、毕业生参军入伍人数近百人,志愿服务西部、参加“村村大学生计划”学生240余人。学校连续争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