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京剧“走出去”已经初具特色,但是比较多的仍是舞台演出。其中,虽然剧目多变,但基本以武戏为主,模式相对单一。很多人主观地认为外国观众看不懂京剧的文戏,听不懂唱词,所以,就选择最热闹的武戏。久而久之,外国观众误认为京剧就是穿上中国古代服装、化了妆的杂技,并不明白什么叫做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更不明白什么叫传统审美、写意虚拟、程式表演等等。
树立文化自信 普及京剧知识
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全面、客观地认识今天的时代欣赏需求,在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摆正京剧艺术的地位是京剧“走出去”的关键所在。要认真研究演与观的关系,尤其要分析不同欣赏人群的特点,摒弃文化的盲目自信,不要自认为京剧是中国国粹,就想当然的把京剧不加选择地向外“整盘端出”,急功近利。要考虑用国外朋友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策略地将京剧文化的精华展现出来。
此外,加强京剧文化的知识普及,为欣赏京剧打好基础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说外国观众不了解京剧、听不懂京剧,就是很多中国人也不是很明白京剧是怎么回事。所以,知识的介绍、学会看戏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会看戏”比“赠票看戏”更有意义。比如,看戏中如何“叫好”很多人就不清楚。只有让更多人了解了京剧的特点、欣赏方法,才能使其产生兴趣买票进剧场。
强调互动体验 提高翻译水平
加强外国观众近距离的京剧艺术体验,也是京剧“走出去”行之有效的方法。互动和体验是新世纪接触新事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京剧是表演艺术,是需要用身体表现出来。如果通过京剧讲座、知识介绍等办法加强互动,将会调动更多朋友的兴趣,也会使外国观众了解和喜欢京剧的程式表演。比如通过模仿兰花指、拉山膀、走台步、开门关门、上船下船、上马下马等程式化动作,使观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感受简约写意与虚实结合的魅力,从而为其欣赏京剧的四功五法、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打下基础。
翻译的准确到位也很重要,京剧的翻译实际上是意译大于直译。京剧艺术的专业术语很多,这给翻译者和欣赏者带来了一些困难。如果翻译者不懂京剧进行直译,首先就无法搜寻到相应的词汇,不能概括京剧的内涵。因此,有志的翻译者必须熟悉掌握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律,否则一知半解的翻译只会以讹传讹,把京剧翻译成中外观众都不知所云的艺术。经过实践,我们觉得不论是京剧讲座、文字图片的翻译者,或是京剧互动体验的翻译者,既要具备良好的、扎实的中文基础,还要充分了解京剧的艺术规律,更要有较好的、地道的外语能力,把京剧的表演特点、术语用恰当的外语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听者与观者兴趣盎然。
搭配文武大戏 传播中华文明
推广和演出故事情节完整、文武搭配的京剧大戏也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途径。这应该首选表现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哲学传统、审美特点的优秀历史故事,依托古典小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改编的剧目,选择人类共通的情感故事,比如宣传亲情、孝道的《四郎探母》、《清风亭》等,宣扬忠义的《杨门女将》、《赵氏孤儿》等,宣扬弃恶从善的《铡美案》,宣扬忠贞爱情的《白蛇传》、《柳荫记》等,宣扬反战的《春闺梦》、《抗金兵》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程式表演、有始有终的故事情节,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潜移默化到观众心中,使观众在陶醉于艺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了解了中国的人文思想。反之,如果简单地把京剧的海外推广都定位为推广“武戏”,不仅会让外国观众对中国京剧产生误解,还会让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而全面深刻地呈现中华文明也是京剧的责任担当。
机构强强联手 拓宽推广渠道
积极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让汉语教学和京剧传播相结合也是京剧“走出去”的新探索。孔子学院是我国对外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台,目前“孔院”在世界各地已达三百多家,与当地管理、教育部门等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如果能在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发挥京剧的独特作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使汉语教学更加有声有色。2009年12月,中国戏曲学院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合作成立了全球第一家戏曲孔子学院,经过2年的运作,效果非常明显,这为下一步欧洲戏曲孔子学院的成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京剧“走出去”还要充分依托当地的华人社团。要在当地媒体进行多层次的宣传。其次,要借助华人协会的影响力,吸引当地专家学者及留学生参加,吸引一批热爱中国文化、传播京剧文化的志愿者参与。
京剧“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内容,探索京剧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长期过程,通过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推广和传播,京剧将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