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迫切而艰巨。转企改制首先是为了企业今天的适应与生存,但院团改革不是最终目的,更为关键的是为了企业明天的繁荣与发展,实现其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将中国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开放”同时提出,意义深远。中国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一方面是来自全球竞争日益加剧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帮助中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动力。目前,多数转制院团处在观望阶段,“走出去”几乎停留在“出去走一走”状态,只有少数院团凭借发展的力量,真正开拓国际演艺市场并且初见成效。
首先,改制院团应充分做好顶层设计,让“走出去”目标成为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以外向型发展为导向,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开放与传承、借鉴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等关系。借鉴英、美、法、韩、日等文艺院团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借鉴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中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经验;借鉴民营文艺院团走出去的市场经验,遵循国际文化市场的共同规律。作为合格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将成为国有文艺院团的主力军,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走出去”的文化使命。
其次,转制院团“走出去”要调整好状态,拥有平和淡定的大国心态,虽然是通过商务谈判等市场化行为实现的文化交易,但需要明确的是“走出去”是要让中国文化和谐地融入到世界多样性文化中。既然参与文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必须遵行同一个游戏规则——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目前,转制院团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暂处于劣势,但我们应该做好将来占有重要地位的准备,在艺术产品与服务的创作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多个环节上为“走出去”服务。
第三,转制院团“走出去”需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即“拿什么走出去”、“往哪里走”以及“如何走”,具体有“三招儿”:
要会讲故事,讲好听的故事,讲简单易懂的故事。摸清对象国文化市场的需求与偏好,在艺术题材创作、艺术品种选择等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以国际通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外国人更容易看懂、接受和亲近中国文化。“创造文化、输出文化并使世界文明喜爱她”,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国际贸易壁垒。促进传统与现代演艺形式的交融以及行业内不同演艺品种的创新,繁荣多业态文化发展格局,满足差异性的国际文化市场需求。
要找对“演出商”,开拓文化市场的国际营销渠道。利用文化交流时积累的国外演出营销资源,积极主动沟通,寻求国外“演出商”;联合国外演出商共同投资制作适合国外演艺市场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还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形式,直接在境外开展创作生产营销,自己做演出经销商;在国内设立针对国际客源市场的固定演出基地“出口不出国”;此外,国内离岸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文化服务保税区建设也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要选聘“文化贸易”人才,构建 “走出去”的高效管理机制。人力资源是“走出去”的关键要素,转制院团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仍旧存在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瓶颈问题,企业应主动构建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市场化机制,选聘转制院团普遍缺乏的既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又懂得艺术规律,精通外语、法律、经济贸易知识的创意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委托培训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向培育文化贸易人才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效管理机制。
中国的转制院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并积累经验,熟谙经济规律与艺术规律,坚持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的有机结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大胆创新,也必将有能力参与世界竞争,“走出去”是要建立一个有助于发挥中国文艺院团潜力的现代文化经济体制,对中国未来文化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者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