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书 摘

    关于代沟

    作者:徐世立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13版)

        代沟在中国,被说得最多的时候是近一二十年,再精确一点,是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当下,主要言说者是80后和90后。代沟一词总是和另一个词“逆反”连在一起。这是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人的鲜明个性的孩子,他们是时代和环境的受益者,也是时代和环境的受害者。他们身上负载和附带了很多矛盾而又复杂的东西,正面和负面的品质和品格同样彰显。他们受到传统的、环境的强势制约,不甘平庸和顺从而试图逾越或打破“藩篱”,却又常常因为年轻和用力过猛而走向反面。他们的青春比较残酷,没有任何一代人青春时代的内心像他们这样与父母有着如此紧张的对抗关系,像他们这样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宽容。他们的“非主流”姿态经常被主流社会和主流舆论诟病和冷看。

        我以为,无论80后还是90后,无论他们与父母与长辈有多么深的代沟,他们都是必须用心去对待的一代人,因为世界是他们的,中国的明天是他们的。或者说,中国的今天已经是他们的。

        我曾经不断地反思和追问自己:我在十五六岁时与父母有没有代沟?结论是没有。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没有。我又去问我的同代人和比我年长的朋友,他们也说没有,在我当年下放的宜昌山村,我问过很多中学生,他们也说没有。有人还反问我:什么叫代沟?贫困农村的孩子,父母能供自己上学已是天高地厚,能有钱买文具书本,能有往返的车票钱,父母能给他购买一套校服,懂事的孩子已在心里萌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了,哪会成天对父母喊“代沟”!2008年4月1日,池莉获武汉市杰出人才奖,她将20万奖金捐给母校武汉大学,我问她和女儿之间有没有代沟,池莉非常肯定地说没有,她说女儿是她一手带大,一刻也没离开过,母女之间从没有说过代沟这个词,也从没有过代沟的感觉。

        半个月后,我又追问到文中先生那里,没想困惑了我多时的“代沟”,被老先生一语道破,如针尖拨翳,豁然见天。他说:什么“代沟”啊,就是差别、差异。差异无处不在,世界就因差异而存在。只是今人用“代沟”这个词把种种差异放大了,放大成了一个似乎严重其实寻常的问题,有什么了不得的?

        复杂的问题,其实很简单。

        谈到如何填“沟”,文中先生说,人性的共同点大于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就是和谐。和而不同,承认、面对差异,再求和谐,求代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几千年来一个“和”字,几千年之后人们才明白“和”是一个自然观、科学观。人类过去一直和自然过不去,现在受了报复,才知道向自然求和了,试图亡羊补牢。解决所谓的“代沟”,我们要向老子借用智慧:道法自然。在儿女的事上不为,是为有为。过去太有为(管教和有为的爱太多),便带来了今天的无能为。父母是自私的,所有的愿望中,不合理、自私的成分很大,孩子在家中总体来看是被父母压着的,但无为不能无序,比如长幼有序,不可颠倒。

        谈到子女教育,文中先生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人优则优,少力则劣。孩子必须要管,关键是怎么管,独生子女的父母不好当。人必须经历忧患,尤其父亲要有这种意识。杨振宁数理化极好,其父让其停下来,先读好孟子,结果杨一生感激父亲。以力服人非心服也,以德服人则众心诚服。力与德的尺度,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把握,不能无力,亦不能无德。在家教中,则须力德兼备。

        文中先生说差异是不可消除的,所以“代沟”也是永远填不平的,填平了,差异就没有了,人和人没有差异,可能吗?现在的孩子成天叫代沟,等到他们当上了父母,孩子也成天和他们喊代沟时,他们就会对此体会深刻了。

        文中先生最后建议我用“中和位育”的思想对待和处理由差异或“代沟”引发的矛盾,达到亲子关系的和谐。这于我,实在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仅“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常人就很难做到。我愿以此与众父母共勉。

        追问、反思了一圈,我还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并非每个人的青少年都有逆反都喊代沟,我们和我们之前的若干代没有,这和文化教育有关,和生存环境有关。穷人家孩子很少喊代沟,是因为这些孩子还处于对物质基本需求和追求的层面,而追求个性、要求独立、抵制代沟带来的压力和羁绊,则属于高一级的精神层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视为社会的一种进步。像池莉与女儿那样从无代沟的隔膜,恰是物质与精神层面均致满足而达致“中和”,当然是一种理想境界了。

        我还以为,代沟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物质与精神失衡的反映。许多被着意强调的“代沟意识”,则是饱暖之后余裕的环境“养”出来的。

        在我修改此书的2010年10月,有两万多主要由80后组成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正走红网络。和3000个孩子写文章“妖魔化”母亲一样,他们对父母“秋后算账”,不满自己快乐的少年和童年时光被父母强势剥夺,控诉“爱的暴力”。我看了心里很难过,心情很复杂。深感当年梁启超所言“今日之中国最重要的不是精英政治而是国民教育”乃大音流响,百年来不落时代之后!

        代沟是否还将鼓舌呐喊?“爱的暴力”是否还将延续?代际冲突是否会继续加剧?

        我想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反求诸己”不仅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伟人孟子的智慧,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行为准绳。无论时代、世界发展变化到什么程度,只要这个世界是向好向善的,“反求诸己”就不会过时,而成为医治人类心疾的良药。

        ——摘自《一个孩子的战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