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星期二

    二月光明书榜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13版)

        阅读,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身处的世界,

        亦是丰富和充实每个人内在的重要路径。

        本期推荐的图书,涉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

        经济、科学、教育……其中既有名家新作,也有大家小书;既有滔滔宏论,也有清新美文。

        和往期一样,光明书榜既精心追求一定的水准和高度,也力图提供一份更全面的精品阅读指南。

        1.《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孙皓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18.00元(全三册)

        作者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成此书。书中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力图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年的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华民族的五大生存经验。书中提出,在这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之后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和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

        一面呈现历史,一面解析历史,是这本书的基本特征。作者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认为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文明失去了此前的创造力,明确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2.《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

        蔡尚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6.00元

        蔡尚思(1905—2008),著名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其代表作包括《中国思想研究法》和《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蔡尚思曾自我总结道,“我自知生平学术研究的大范围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内,较确切地说是在文史哲的范围内;最正确地说是史哲结合,尤其偏重思想方面。与其称我为思想史家、哲学史家,倒不如称我为‘思想家’、‘哲学家’。”

        这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堪称大学者写“小书”的优良典范。该书以三十个问题为线索,讲述了中国文化人立身治学的宝贵经验。全书打破常规的纪传体、编年体,按照问题分类,眉目非常清晰,适合大众阅读。作者在谈到这本书的创作时如此表示,“自己几十年来经常在中国文化史的广阔天地里往来,这许多文化人对于我来说多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多是我生平非常钦佩而一直在学习的好榜样,那么我就应当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尽可能地推荐其佼佼者作为人们立身治学的模范。”

        3.《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王洛林、张宇燕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9.00元

        书中指出,在经历了2010年的复苏之后,2011年的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减速的迹象,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下降。发达国家面临非常严峻的失业挑战,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流动性陷阱也大大压缩了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增加了诱发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的风险。受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在面对资本流入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同时,又受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拖累以及货币升值的挑战,再加上未来国际资本流动方向、规模和速度的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能否在治理全球失衡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震荡频发、国际贸易与投资增长乏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以及社会动荡的加剧,2011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4.《艺术通史》

        【英】法辛主编,杨凌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28.00元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影响下,在不同的时代与地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去解读?为什么在某些历史年代,艺术得以繁荣,而在其他的时段则没有?某些艺术作品又为何如此重要?这部《艺术通史》可以让读者找到答案。

        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位艺术家、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博物馆学者、作家等组成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努力推出的这部全新视野的艺术史,与之前的艺术史类图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着眼于培养读者的艺术洞察力,改变观众在游览美术馆时被动消极的欣赏习惯。书中虽涉及漫长的历史时段和数量惊人的艺术创作流派,但始终遵循一个重要的根本原则,那就是聚焦于个体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对收录的大师杰作的丰富内涵加以细致阐述。

        5.《思想实验》

        苏芯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8.00元

        知识的更新、智慧的革命和世界的改变,往往酝酿于大胆的狂想与高妙的假设中。而“思想实验”,正是人类对自身和世界最大胆的假想。在国外的一些名校,很多受到欢迎的课程也都以“思想实验”作为引子或主题。《思想实验》是国内第一本正式书写“思想实验”这一概念的科普读物。书中精选人类历史上充满智慧的十个“思想实验”,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领域,对它们的来龙去脉、知识原理、科学内涵、智慧应用以及对人类进程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带领读者进入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与行动高度整合的思维激荡中,以进行一次胆量与智识的对抗,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少思想的枷锁需要解放。

        6.《蒋勋说唐诗》

        蒋勋著,中信出版社,

        38.00元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诸多伟大的诗人。从文学到美学,在《蒋勋说唐诗》中,台湾作家蒋勋用十个章节,将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和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娓娓道来。

        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在作者看来,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全书充满诗意和禅机,并且延续了蒋勋一贯清丽文雅的文风,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好看而好读。

        7.《我的抑郁症》

        【美】斯瓦多著,

        王安忆译,

        南海出版社,32.00元

        作者是美国著名作曲家、剧作家、导演,曾三次获得奥比奖,五次获得托尼奖提名。她在所钟爱的行当里干得有声有色,却为严重的抑郁症困扰了三十多年。在最近一次陷入抑郁症黑洞之时,她突发奇想,决定借笔宣泄,完成了这本精彩、辛酸却别有趣味的“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自述”。全书真情流露,又不失幽默风趣,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素描,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与这种常见疾病做斗争的经历,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让人摆脱抑郁的杰作”。作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读者,“每次都挺过一点点,最终,你又学会爱你自己”,“记住,你走出来过一回,你就还能再走出来”。

        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译者是著名作家王安忆,她深厚的汉语书写能力,为中译本增色不少。

        8.《国学堂:国学溯源》

        梁冬主编,科学出版社,32.00元

        现代人为什么生活得如此焦虑?焦虑背后折射出的文明冲突最初是从何而来?这种冲突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又将把我们的生活带向何方?著名主持人梁冬在旅游卫视主持的《国学堂》栏目,以国学会师友之精神,遍求贤者,已成为旅游卫视的品牌栏目。节目中,梁冬约请学者王东岳,从文化的源头开始,纵横捭阖、贯通东西,逐步梳理文化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分析生存形势如何决定一种文化与文明,展现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真知灼见和长远预见,展开了一段妙趣横生却又发人深省的国学之旅。这本书正是电视节目内容的文字呈现。

        9.《我的阅读观》

        朱永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9.80元

        朱永新近年来致力推广全民阅读。他提出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改变,从阅读开始”等观点,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他多年来笔耕不辍,写书读书,不但出版教育文集、坚持写教育随笔,与读者分享教育理念,同时为其他学者和一线老师出版的著作撰写了大量序言。该书选择作者关于阅读的观点与部分精彩的序言汇编成册,大多是关于新教育阅读和阅读教学的重量级作品。

        10.《一个孩子的战争》

        徐世立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45.00元

        这本书记录了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真实故事。90后男孩徐修远自从接触电脑后,迅速从初中时的优秀生滑落为高一时不愿死读书的“另类学生”。学习、生活、意识一片混乱,既无力自救也拒绝他救,使原本幸福的家庭突然陷入绝望之渊。父亲与孩子母亲一起,开始寻找一条救助之路。经过一番艰辛之后,孩子和家长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作者说,有多少个“问题学生”,就有多少个“问题家庭”,就有累以亿计的“问题家长”,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本书,既记录了一个家庭的成长,也承载了一位父亲关于教育的思考。作者希望更多的家庭和家长能从这本书受益,“早日拔身于泥淖而卓绝前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