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星期一

    关 注

    厦门大学:“精细化”让思政教育不再乏味

    《 光明日报 》( 2012年02月13日   16 版)
    厦大研究生西部支教团《把梦留住》封面
    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缺乏责任感,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欠缺,这是不少人的看法。大学生则表示宣教灌输式的思政教育乏味,不适应年轻人需求,常适得其反。

        那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乏味,符合大学生需求?为此,记者深入采访中国唯一一所地处经济特区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厦门大学。

        以项目落实“精细化”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蹉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厦门大学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必须走“精细化”路线。

        厦大党委副书记陈力文表示,厦大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核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共同服务育人目标并使之效率最大化;二是在操作层面,注重过程和细节,能够在内容设计、方式选取、工作环节等方面做到精心、精细、科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创造性开展工作。

        循此思路,一场主抓部门或学院负责,各相关单位积极配合的项目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厦大铺展开来。厦大师生高度重视,每个项目从实实在在展开选题立项到建设实施,再到检查跟踪、阶梯评审等层层落实,育人目标在层层落实中不知不觉地实现了。

        对这些项目的影响力,登上校内“学生德育讲坛”项目的厦大学子深有体会。正因上台作报告,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名气”变大了,走在校园之中常有陌生同学热情和他们打招呼。的确,通过“学生德育讲坛”,抗震救灾荣立二等功的应征入伍大学生邸五峰、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蒋丽……一个个大学生楷模“住进”众多厦大学子心房。

        而“学生德育讲坛”只是厦大“精细化”思政教育的众多项目之一。如今,厦大已系统性开展诸多项目,如“精神家园篇”设有“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修班”、“博雅修身”等项目,“活力校园篇”设有“学生科技学术节”、“南强新苗——学生创新论坛”等项目,“温馨校园”篇设有“走进老教授”、“名师下午茶”等项目。这些项目贴近学生实际,形式活泼新颖,一推出即受到学生热捧,有的还成为厦大学生活动中的精品项目。

        贴近需求推动“精细化”

        2011年8月,接到厦大录取通知书的18岁四川女孩张霁柯对远方未知大学生活感到忐忑不安。但是一个“新生引导小组”抚慰了她,陌生厦大因他们在QQ中的热情介绍而变得亲切,甚至哪个食堂的饭最好吃、学院哪个老师讲的课最精彩等,还没到厦大张霁柯就一清二楚。入学后,每次张霁柯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小组求助。如今,她已下定决心,明年她也要报名担任“新生引导小组”组长。

        这个“新生引导小组”来自厦大材料学院贴近新生需求精心设计的“2+8”新生引导计划。该计划选聘优秀老生接洽新生,关注新生需求、思想情绪等细节,帮助新生在大学快乐成长。计划始推者、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洪秋霞表示,以2011级新生为例,这届学生普遍缩短“转型期”和“调整期”,提前进入角色,学生90%以上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90%以上积极参与竞选学生会和班级干部,整体学风优良,服务意识强烈。

        已有15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洪秋霞说,其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难,只要你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就会有很多活动的思路和点子,这些活动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

        如今,随着厦大思政教育“精细化”,这样卓有成效的育人事例已越来越多:人文学院将案例分析、情景剧等“搬”上党支部书记沙龙,几年来,吸引了约1000人次学生自发参加,很多人借此迅速成长为党务工作的“行家里手”;外文学院精心开展红色系列教育活动,从“红色诺言”、“红色生日”、“红色译员”到“红色导师”、“红色辅导员”,倡导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济学院成立学生工作研究中心,组织课题申报、理论研究、工作交流等,推动该院学生工作不断向精、细、实方向发展……

        在实践中体验“精细化”

        “瑞金七日,下乡镇,上田头,入社区,访政府,见未见,闻未闻;或惊叹于飞跃进步,或忧心于老区发展,或感念于革命不易,或历练于农业劳作;有得,有失,有喜,有忧,更有感动!——这是对肩头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触动。”这是厦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骨干实践团的成员写在实践博客上的留言。

        没有枯燥说教,没有高深理论,一次难忘的红色老区考察实践活动就以生动、鲜活的事例感染了青年学子,达到在课堂上不易实现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跳出条条框框,把“精细化”触角延伸到实践当中去,让实践成为青年最好的老师,让社会成为青年思政教育最好的课堂。

        看,那以“新农村政策宣传调查队”为代表的厦大学生政策宣传实践团队,就带领青年学子深入偏远农村,用浅显易懂的闽南语和生动影像资料向农民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发放宣传品累计6000余份,听讲群众达10000多人。而这些学子也在实地调查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此外,以“乡村图书馆捐建实践队”为代表的大学生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团队、“厦门大学学生服务海西行动联盟”社团等也开展了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厦大围绕“爱国”、“基层”、“海西”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工矿企业,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社会。

        如今,许多厦大学子已产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社会责任感。据统计,近年来,厦大学生累计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50万小时,形成较为系统的扶贫支教、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海外服务五大志愿服务类型,涌现出厦大研究生支教团、南强乡村学社、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等一批“明星”志愿服务团队。(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李  静  葛郝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