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学,浙江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了一道“新政”:今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义务教育中小学“阳光招生”;把公办中小学择校率降到5%以下,同时重拳治理择校费,坚决落实公办中小学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
社会热点往往是教育改革的难点。近年浙江的教育改革围绕“择校费”、“课业负担重”、“学生缺乏个性”、“教师培训是走过场”等事关“民生”的社会热点展开。
多元高考——
从源头上给学生减负
长期以来,社会把学生负担过重的源头直指高考。有人甚至断言,高考不改,评价制度不变,学生“减负”很难推行。为学生“减负”,浙江决心攻坚克难进行改革。
2009年,浙江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正式向社会公布。原来的“3+X”考试模式被细分成“3+X+自选模块”、“3+X”和“3+技术考试”三类,实行“个性化高考”。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葛为民说,全国和浙江省内高校每年在浙江的高考录取新生大约在26万人,其中重点本科院校约3万人,普通本科院校约10万人,其余则是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因此,分类考试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
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又在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新生录取采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20%+综合测试成绩×30%+高考总分×50%”的办法。这一招生新办法一推出就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有媒体称“素质高考浙江破冰”。
“三位一体”在拓宽学生选择升学途径的同时,也有效减轻了考生的高考和学业压力。东阳中学高三学生王帅帅说,这样的“高考”很特别,整个面试过程就像是朋友在一起“侃大山”。今年初,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又向社会公布,继续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达14所,试点范围将由本科院校扩大到部分高职院校。
增加选修——
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今年秋季浙江将在全省普通高中全面施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力争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新课程方案将普高生必修学分从116学分减到96学分,而选修学分则从28学分提高到48学分;普高选修课程扩展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大类。省教育厅要求普高全面实施选课制,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段、跨学校选课,同时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浙江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希望通过这项改革,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促进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浙江在30所学校开展试点。湖州练市中学开发了动漫制作、数控技术、数字媒体、汽车保养等课程;温岭市箬横中学利用箬横镇是著名西瓜产地这一资源,开发出西瓜嫁接、无土栽培等特色技能类专业课程。
“从试点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来看,新推出的技能类选修课深受普高学生的欢迎。”浙江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说。这些选修课“让人动起来”,学生在动手中能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浙江省今年还首次将高中选修课程纳入高考招生改革评价体系。对高中阶段具备相关选修课程学分或相关选修课程成绩优良的考生,在同等条件下高校优先录取,其中宁波大学还将选修课程学分作为报考条件之一。
自主选择——
保障教师的培训“福利”
2011年7月,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浙江省点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改革的第一把火,一套充分体现教师自主选择性和培训机构开放竞争性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在省内全面铺开。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时间不少于360学时。而引起最大反响的是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项目。
刘希平说:“教育质量根本在于教师质量,学校办学水平根本在于教师水平。由指定性培训到选择性培训是一个重大变革,学校教学秩序管理应与此相适应,绝不能以管理难度增大为由牺牲教师的选择性,把选择权交给老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培训,请教师来选择,以此激发老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项改革打破了培训机构的垄断,引入竞争,从机制上保障教师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杭州市上城区部分一线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破天荒地成了培训机构。为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还把校外的名师也拉进来。为进一步增强培训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上城区还按500元的标准,以终身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一线教师,教育券可直接用于支付培训经费。
据统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实施半年来,共有131家教师培训机构开设了8431个培训项目,有40.6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网上培训平台自主选择了培训项目。
(本报记者 叶 辉 本报通讯员 王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