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收入增长,面对房价下跌,很多人感到统计的“平均数”与自己的实际相差很远,对类似的“平均数”也只是听听而已,多数并不认可。而更不合理的是,这些让人不解的数字却成为许多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收入中位数,体现了统计方法的进步,更反映出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
当下,“被平均”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把年终奖提前计算进来,就是真正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吗?以平均工资3000元作为招聘的诱饵,就真的能留住人才吗?在空气质量监测点选址上做文章,就真的能提高空气质量吗?在想方设法玩数字游戏时,倒不如把力气花在办实事上。
回眸过去的一年,也有一些数字让我们感到温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称,2011年9月底,在中国31个省级地区中,21个地方政府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21.7%;
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截至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超过1000万套;
从北京市教委传来好消息,北京5年内将新建或扩建600家幼儿园。2011年9月1日前,全市共新建和改扩建了178所幼儿园,扩班400余个……
除了这些“增长”的数字外,一切“回落”的数字同样令人心生敬佩———
北京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8%,排全国31个省区市倒数第一的消息一度引起热议。究其主要原因,住房限购致GDP降0.7%,汽车限购致GDP降1%。在一些地方纷纷角逐“第一”时,北京不在意GDP降速,更在意百姓的幸福感受,主动告别盲目追求“更高、更大、更快”的眼球效应,而从民生的角度考量,用科学发展观的尺度去衡量。尽管最后的数字表面上并不好看,但最终会赢得百姓的赞誉。
其实,老百姓很实在,他们不管你数据上是不是第一,也不看数字外观上是不是光鲜,只要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他们就高兴,就拥护。不久前,笔者去国家贫困县湖南龙山调研。靛房镇永明村65岁老人田许兵淳朴的话让人难忘:“做梦也没想到,我们祖辈当农民的,还会领到政府发的‘退休工资’。”原来,因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今后他每月可从乡信用社领到82元的养老金。而正是这“82元”让他合不拢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梳理近一年的民生热点,我们既感受着民生之多艰的困境,也体味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成绩不是一串串空洞的数字,成绩很实在,它就写在每个百姓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