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雷锋,这个让人温暖的名字,令准备欢天喜地过大年的人们提前“走”进春天里。
1月20日始,本报在一版用上辟栏方式,大篇幅地刊登《雷锋,在我们的行列中——武警8674部队一连49年学雷锋纪事(上篇)》,与中央媒体一道,集中宣传武警8674部队一连49年坚持不懈学雷锋的感人事迹。
20日一早,本报编辑部的电话响声不断,热心读者们纷纷表达读后感想。
24岁的吴在明是浙江省杭州市雷锋纪念馆管理员,他看了本报报道后,感觉“为之震撼”。他说:我虽在雷锋纪念馆工作,但是跟一连战士相比,我感到落伍了。贵报的报道,让我醒悟。我要像一连战士那样,把学雷锋做到最好。向一连战士学习致敬。吴在明还联系一些社会现象,谈了看法:现在雷锋少了,雷人多了;钉子精神少了,钉子户多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把道德抛在脑后。这些现象说明,现在的社会需要大力呼唤雷锋精神。你们这样倡导雷锋精神,是顺应了时代。
《甘肃日报》记者宋振峰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有人心存疑问:当今时代,我们还能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吗?武警8674部队一连官兵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孙茂芳,看了本报的报道,“如获至宝”。他说:“作为一名学了49年雷锋的老兵,连看了3遍报道,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这位有“京城活雷锋”之誉的老人说:“雷锋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虽然70岁了,还是要带头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带头高举雷锋大旗。”老人表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孙茂芳微博”,开展“百、千、万”学雷锋活动——“百”,就是每年联络100个单位开展公益活动,讲道德课;“千”就是在微博上开展学雷锋“千条心语”交流;“万”就是联络万名同志学雷锋、树新风,争做好事上万件。
春节临近,武警部队官兵都在为百姓节日安宁与和谐保驾护航,一连的事迹在他们中引起强烈反响。武警四川资阳支队警勤中队指导员李鹏说:“一连的先进事迹,成为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中队全体官兵一定将雷锋精神贯穿于执勤始终,做雷锋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一连学雷锋的事迹也引起网友热议,纷纷在各个论坛转载、讨论——
网友“我是电灯匠”:雷锋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网友“wwying0828”:读了一连战士学雷锋的故事,让人感动。我们要对照他们,反省自己的灵魂。
网友“通讯兵60”:我和雷锋是同年入伍的兵。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年代,是我成长的年代。雷锋的事迹,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雷锋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万岁!
网友“根号三”:当春天的暖风吹来的时候,让我们彼此打开心灵之窗,敞开爱的心扉,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的手,也许你就是人们身边的雷锋。
网上还掀起“寻找雷锋”活动,讨论“新时代如何弘扬雷锋精神”、“如何用雷锋精神治疗时代心理疾患”;还有人发起“学雷锋,做心灵富翁”的倡议,得到众多企业家的响应。
……
专家教授们对这次报道也极为肯定。国防大学教授颜晓峰看过本报报道后,给记者发来短信,盛赞一连事迹“是活的军事文化和价值观”。他说:“雷锋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物形象。”他还说:“学雷锋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颂扬激活我国人民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光明日报》作为党报,大力推出这样一个典型,无疑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一件大事。祝贺你们!”
15点30分,记者拨通本报热心读者、81岁的马艳秋老人的电话,巧的是,她此时正在看今日《光明日报》第二版有关一连的报道。老太太以“特亲切、特好、特有说服力、特教育人”等几“特”肯定了这个报道。她说:“《光明日报》的报道太及时了。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准备过节,很多人还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在路上会遇到许多难事,需要雷锋,需要雷锋精神伴着他们回家。”这位对《光明日报》充满感情的老人,对本报记者倍加惦念:“我看《光明日报》最近走基层的记者很多。记者们在路上碰到难事,希望有活雷锋帮忙呵!”她说。
(本报北京1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梁兼铭 周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