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星期五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电视专栏《首席夜话》是一档关注近期文化热点和文化作品的大型访谈节目,通过两组嘉宾的交流,探寻文化热现象和热作品背后的缤纷世界。我们将其近期播出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思考》一集中嘉宾对话的精彩片段进行摘登,希望以此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思考。

    如何让传统节日重新红火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15版)

        这几年情人节的巧克力、圣诞节的狂欢夜等西方节日元素深受中国年轻一代的喜欢,相比之下,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却略有逊色,很多人都觉得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席夜话》主持人撒贝宁:首先,很多基于过去农耕文明的节日习俗,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再适合今天的生活节奏,逐渐从人们的节日活动中淡出;其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人口流动性也不断加强,让很多大家庭回家过年的气氛慢慢减弱。此外,年味不止淡了,而且也变味儿了。比如孩子们看重压岁钱的厚度而忽略压岁的本意和孝的精神,忙活年夜饭的快乐变成了饭店订餐聚会,庙会等节日娱乐活动的商业痕迹过重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与现代人之间造成隔阂的重要原因。

        中国民协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为什么洋节在中国能够被很多人接受?我思考了很久,后来一个年青人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洋节好玩。兴趣是接受的主要动力,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在国外,圣诞节也注重家庭团聚,而在中国,圣诞节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增加了朋友相聚、购物、狂欢等社会交往的内容。我认为中国人过春节一方面要继续重视家庭文化,同时也要增强社会交往的因素。

        传统节日文化有红火的过去,而当面临今天这个多元需求的商业社会时,该如何在传承中发展?

        撒贝宁:在北京,我们正在逐渐恢复庙会活动。这种庙会不简单是过去祈福还愿的含义,而是大家在节日里相聚,进行社交,共同去参与感受节日氛围的一个平台。

        节目主持人阿龙:民俗如何传承,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民俗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关系,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起劲。所以挖掘传统节日的鲜明特征,使之既符合传统又根植于时代,运用幸福感的仪式或者可参与的细节,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活力。

        关于传统节日的开展,要从孩子的文化教育开始。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李汉秋:节日在产生之初确实是一种文化仪式,但如果单纯强调其庄严性,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枯燥的,又怎么能被他们接受并传承呢?古代传统节日里有许多游戏、歌谣,孩子们都盼着过节。而现在的节日里留给孩子们玩耍和自由体验的机会却不多。现在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父母,扎根在心中的童年记忆是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在传统节日中设计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环节,以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相当重要。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副教授王娟:一方面,家庭教育很重要,家长们应该注意多给孩子们灌输传统节日的各种知识,身体力行地实践节日的各种习俗和仪式,比如包饺子、守岁、拜年等,为孩子们提供一种文化氛围,他们才能理解接受这些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网络、电视、图书等现代媒介传播都可能成为继承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手段。比方宣传传统节日的童话书,让孩子可以在阅读的快乐中,学习节日文化内涵,启发孩子最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总之,我们要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让中华民族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焕发真正的中国精神,使之成为世界华人的节日,这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更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王 琼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