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星期五

    龙之源

    作者:公 隋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15版)
    故宫漱芳斋屋檐上的龙 本报记者 李 韵摄
    清永陵围墙上的龙
    本报记者 李 韵摄

        编者的话

        春节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民众的心理、情感,以及审美意识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获得集中的表达。壬辰龙年春节在即,“龙年春节话龙年”自然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本期特别选取了报刊中发表过的与“龙文化”有关的散文、读史札记,国学普及读物中的文字,以及电视栏目中专家围绕传统节日话题的见解,希望这些文字为读者朋友们的节日增添一缕来自悠久历史文化深处的气息。

        在自然界中还没有一种生物能像龙那样对中国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在许多地方,只要提到“东方巨龙”,人们就会跟中国联系起来。一曲《龙的传人》在华人社会引起巨大的共鸣与反响,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龙是什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人们在不断地追寻着答案。

        龙的躯体与蛇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首先是它们都有细长的、可以弯转、可以盘绕和伸展的躯体。当然,最大的不同是龙有足而蛇无足。关于龙蛇躯体的相似性,已得到考古发掘的充分证明。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原始村落遗址,有一条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这条堆塑龙全长19.7米,宽1.8至2米,仰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与其说这条龙是龙,不如说它似蛇,因为它躯体绵长,取蛇的成分多,故称“蛇型原龙”或“蛇龙”。从它位于聚落中心部位来看,当是先民祭祀崇拜的对象。与此同时,查海遗址出土的还有龙纹陶片,上面的龙纹亦如蛇纹。

        古籍中有许多蛇化为龙的载述。如“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史记·外戚世家》)。蛇龙混代并称的现象在古籍中屡见不鲜。而且在不同的文献中,同一个神灵,有时说是“蛇身”,有时说是“龙身”。如轩辕黄帝,《山海经》说他是“人面蛇身”,《说郛》说他是“龙身而人头”。

        至于龙蛇被视为同类从而并称的情形,在古诗文中就更多了,如“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等等。

        民间也有很多蛇龙互变的传说故事。如相传北京潭柘寺潭中神龙,在一个风雨夜飞走,留下了像蛇一样的两个龙子,即大青、二青。龙子当然没有,盘踞在神龛里,常常是老和尚派人捉来的两条青蛇。四川峨眉山上有一座白龙寺。寺以龙名,纪念的却是《白蛇传》中的白蛇白娘子。寺下有白龙江,据说江中至今还有白蛇和青蛇的后代,人们呼其为“龙子”。民俗生肖中的蛇属相,也常常被说成“属小龙”。这一切都表明,蛇是龙的主要的、重要的融合对象之一,当然,只能是“之一”,而非“唯一”。

        除蛇以外,鳄体型庞大,性情凶残,不但噬食水中的动物,还时常上岸伤人,给古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古人很可能因恐惧而将其神化。

        鳄与古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联系。《释文》引《草木疏》言扬子鳄,即鼍,“皮坚厚,宜冒鼓”。其鼓声逢逢然像鼍鸣,故称“鼍鼓”。鼍的鸣声亦如桴鼓,所以也称鼍鸣为“鼍鼓”。据说鼍的鸣声与夜间的更数相应合:初更一鸣,二更二鸣,三更三鸣。宋代诗人陆游《夏夜》中,就曾经有“六尺筇枝膝上横,中庭岸帻听鼍更”的诗句。

        在古人的诗文里,鳄与龙多有关联,甚至有时候,就是指同一种动物。《本草纲目》引《藏器》云:“鼍,形如龙,声甚畏,长一丈者,能吐气成云致雨。”在这里,扬子鳄不但“形如龙”,而且同龙一样能够“成云致雨”。古人笔下的“蛟”,也可能多指鳄,尤其是湾鳄。后文中我们将会提到,蛟在古代被视为龙之一种。

        据古籍记载,古代还有“豢龙”的职业,大概就是“养鳄”。据说从帝舜时代到夏代,都有专门为帝王养龙的职官,养龙者还将一条死了的雌龙用盐腌了送给夏后吃。作为神物的龙,自然无法豢养,不可杀食;但作为龙的融合对象之一的鳄,却是可畜可养,可杀可食的。从古至今,饲养鳄鱼,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就没有中断过。近年来,我国的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省份,也出现了许多的养鳄场,养鳄渐成一种产业。甲骨文中的龙字,有时似鳄形,民间将鳄称为“土龙”、“婆龙”、“猪婆龙”;在许多出土文物中,有的龙也像鳄形,这都说明了龙与鳄的密切联系。

        (选自《龙年说龙》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