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新鲜出炉,为广大读者推荐这一年来的优秀图书。佳节即将到来,书香阵阵沁人。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
记者:新的书单又面世了,此次入选的50种图书有何特点?
吴尚之:这些图书的特点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点:
一是主旋律突出,内容健康,导向正确,体现了时代风貌和科学精神,销量大多位居销售排行榜前列。如通俗理论品牌读物《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发行270万册,主题出版的优秀之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发行126万册、《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发行30万册,主旋律热点图书《红色精神》发行80万册,以独特视角和理论阐释“中国模式”的《中国震撼》发行60万册等。
二是内容丰富,品种多样,贴近群众。入选图书分为文化、文学、生活和科普、少儿四大类,兼顾政治、历史、文化、军事、文学、科普、教育、生活、少儿等领域,有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童话、绘本等多种题材,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
三是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图书脱颖而出。读者从50种图书中或能获得智慧的启迪、人生的感悟,或能解疑释惑、增加知识的积累,或能在字里行间享受阅读的快乐,愉悦身心,丰富精神生活。
四是体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经统计,这次入选的50种图书,销量在200万册以上的图书有2种,100万册以上的5种,50万册以上的8种,30万册以上的12种,20万册以上的15种,10万册以上的25种,5万册以上的32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与科普类图书的发行量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科普童话绘本馆》共发行134万册,《神奇的一氧化碳》发行17万册,《大设计》发行超过13万册。
记者:和去年相比,今年的评选过程有哪些改进?取得的效果如何?
吴尚之:今年的推荐机制更加完善,推荐程序更加科学,媒体参与的积极性和网民投票的热情更加高涨。评选出的50种图书品种更加丰富,基本涵盖了近两年适合大众阅读的热点图书。特别是网民投票的热情大大超过了预期,达到60万人次,是去年的3倍多。
这次我们在参与媒体的选择上更加精心,组织了15家设有读书类栏目的中央媒体和门户网站进行前期推荐,按照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有阅读价值、深受读者喜爱、符合“三贴近”的原则,从2010年1月以来出版的新书中推荐了100种候选图书。
2012年1月7日至13日,广大读者可登录人民网、新浪网、中国新闻出版网和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浏览100种候选图书信息,投票选出自己喜爱的50种图书。其中新浪网和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是今年新增加的两个投票网站,吸引了更多网民参加,增强了评选的大众性。在100种候选图书的信息中,除了内容简介之外,还新增了推荐媒体撰写的推荐理由,为读者投票提供了更多参考。
此外,活动还全程约请各领域专家对图书编校质量进行把关,有效地保证了入选图书的品质。专家的肯定、市场的检验和群众的认可,是选书的好路径。
记者:书单出来后是否还有其他后续活动?
吴尚之:今后一是要继续把这个品牌做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角度独特,更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把销售市场和阅读价值统一了起来。活动不仅将推动全民阅读,也会推动出版业的科学发展。
二是计划在近期通过各类媒体把入选图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展示,春节期间还将在全国各大书城设立专架对入选图书进行展示展销。我们将努力用各种方式让这50种图书进入千家万户,让每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包括老人、小孩、家庭主妇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
我非常认同这次活动的专家顾问之一、原《科技日报》副总编辑王直华先生讲的一句话,“一杯牛奶可以强壮一个民族,一本好书则可以充实一个民族。”“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正是希望能够通过推荐这些好书,让我们的百姓和民族从中受益。(本报记者 吴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