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亿万中国人的情感聚合。一想到春节,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心中暖融融的。春节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胎记,有说不完的主题,叙不尽的魅力。春节是热烈的、欢快的,可以使我们:“孩子有的玩,大人有的盼;男女能传情,人人有事干;能者显其能,贤者行其善;心情得调整,全年有企盼”。春节什么味?就是人情味!春节什么样?与中华文化一样的形象:
春节文化的形状是“长”的,源远流长 首先是历史长,如果说春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已有五千多年历史;按阴历(月亮历)纪年,夏历已有4709年历史;按有干支纪年计算“年”的起始,《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纪元表上首见“干支”是西周共和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也近3000年。辛亥革命以后为了一改封建正朔,打破王朝纪年,在时间上与世界同步,于是推行西历,使用公元纪年。由于农历合乎农时,便于民生,因此在中国农历与公历并行,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2012正好是100年。
其次是节期长,年禧期从腊月初八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长达一个多月。再次是仪式时间长,过“年”的仪式主要是除夕子正时分(零时)前后,“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节日”的时间感非常强烈。
春节的形状是“圆”的,充满活力 用十二生肖纪年:“子鼠人丁旺,丒牛粮满仓;寅虎林中吼,卯兎草中慌;辰龙天上飞,巳蛇洞中藏;午马大地走,未羊食草忙;申猴尊为九,酉鸡呈吉祥;戌狗能守户,亥猪福满堂。”12年一循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纪年,天干与地支相配的次序是从甲子、乙丑开始,至壬戌、癸亥天干地支皆相配尽,刚好60对,称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然后再从“甲子”年开始,“癸亥”年结朿,60年一循环。在六十个干支年中,又可以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与干支相配,产生了“正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和用“纳音五行(按《六十甲子纳音歌》隔八相生)”的规则相配各年份的五行属性,按五年或隔八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规律循环。这种循环往复的纪年方法,既丰富了我们每年的民俗文化事项,又表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已、和合圆融的哲学思想。
春节文化是“方”的,非常稳定 由于农历岁年与四时节序基本上是同步循环,所以春节是天文与人文,自然时序与人文时序的交融时刻,文化内涵丰富。每过春节,均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次深刻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
首先是伦理情感的教育:春节祭祖仪式,凝结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怀,近年各地兴起续修家谱活动,正是这种家族情感的反映。其次是人生责任教育:春节对当年值“生肖年”的人给于时殊关怀,给老人、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是对每一个人“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历史上,12岁称为“半丁之岁”、24岁称为“拜衮之岁”、36岁称为“元命之岁”、48岁为中坚之年、60岁称为“本命年”,进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再次是审美情趣教育:春节家庭装饰“八大红”——花灯、楹联、门神、挂笺、斗方、窗花、年画、平安符(挂历、春条、倒酉、中国结以及各种摆件吉祥物……),其材质、题材、技法均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传承。还有道德教育:通过对家族先辈和乡里先贤事迹的传颂,增强每个人的道德自我约束和对社会、对乡里、对家族、对家庭的感恩意识。
总之,春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我们在享受着春节文化的同时,也在表演着民族的节日文化。而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在享受节日娱乐的同时,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作者为著名民俗学家、北京文联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