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老人倒地无人搀扶”等事件常见诸报端,而“小悦悦事件”更让大家对如今的公民道德状况产生质疑,“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的大讨论也随之展开。人们不禁要问,当前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到底如何,是否真如媒体所渲染的那般令人堪忧?
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来吸引眼球,对好人好事不去理会,却频频报道“摔倒老人无人扶、被撞没人管”等个别案例,以至于这类报道营造出一种不实的舆论环境,使公众容易误认为这种“拟态环境”是现实状况的反映,进而产生道德不信任感。这种报道方式把问题孤立起来,割裂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脉络,没有还原社会现实,有悖于新闻真实性原则。
光明日报开辟了“走基层·公民道德之歌”专栏,中央电视台也开设“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栏目,一个个感人至深又可亲可近的故事和人物,不仅使人们感受到了道德的美好,更有力地回应了前一段时间媒体对道德问题的负面报道,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的真实道德状况。中央媒体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百姓的好人好事上,宣传了他们身上的道德闪光点,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只要我们的媒体都能这样做,不断地扩大报道面,肯定会捕捉到更多的让人感动的普通人的小事。
媒体报道应肩负起应有的道德责任,而不能陷入无休无止的眼球争夺战中,要做好报道的平衡与取舍。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不报道就传播不开,不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公众就会被其他负面报道牵着鼻子走。道德问题亦是如此,它既需要如实、全面地报道,又同样需要有效地引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需要具体的个人来演绎,而榜样又具备相当大的力量,这等于是从最基本的理念上促进社会和谐。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为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引领人们在道德领域不断自我完善,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支持。长期以来,党中央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抓,主流媒体应该在这方面多关注、多下工夫,担负起引领道德的责任,这也是为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加薪添柴。
(湖北武汉 詹万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