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

    家 园

    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提出海洋碳汇新思路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13版)
    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碳汇潜力巨大。

        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我国的减排压力巨大;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又有发展经济的需求,不可能一味无限度硬性减排。面对这种形势,就必须设法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储藏(碳汇),即“增汇”。当前,我国陆地碳汇研究已颇有建树,陆地增汇也已纳入有关规划,但对海洋碳汇仍然了解甚少。事实上,我国海洋国土辽阔,而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碳汇潜力巨大。

        据了解,目前已知的海洋储碳机制为“生物泵”与“溶解度泵”,但这两种机制均不足以完全解释海洋的储碳能力。增加海洋碳汇还有没有新的思路呢?

        近日,在中国海洋学会和厦门大学承办的第十八次中国科协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提出了一种新的海洋储碳机制——“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增汇生态工程,将为增加海洋碳汇提供新的思路。

        焦念志提出,“固碳”不等于“储碳”。MCP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海洋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可长期储存在海洋中,时间可达5000年,总量可与大气二氧化碳的总碳量相当,构成海洋储碳;并且MCP与“溶解度泵”相比,不会导致海洋酸化。

        据焦念志介绍,目前,我国近海许多海区富营养化严重、赤潮频发、生态平衡被破坏,甚至形成大面积缺氧区,如珠江口、长江口低氧区长期存在,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态灾害之外,一个看不见的问题就是近海储碳能力的降低。过量的氮、磷会削弱MCP的效率,降低海水储碳能力。因而减少陆源氮磷输入,就成为增加近海碳汇的一个可行的抓手,即通过陆海统筹,实施MCP增汇生态工程。与其他一般生态工程不同,这一工程的理念“不是人为改变自然生态系统、而是帮助已经改变了的生态系统复原自然状态”,可望增加近海碳汇、减少近海富营养化、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一举多得。

        目前,海洋碳汇相关方法、技术规范、评价标准等相关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我国科学家领导的,由美、欧、亚12国参与的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微型生物碳泵”科学工作组正为此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主题为“陆海统筹论海洋碳汇”的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缅因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特拉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俄克拉荷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一线的国内外华人科学家。他们表示,这一研究将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气候谈判筹码、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胡其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