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寒山寺报春的钟声和什刹海腊八粥的余香,联手拉开了2012新年的亮丽风景,也迎来了跨入新年后的第一期《科技天地》。1978年,郭沫若先生在影响深远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预祝科学的前景,时隔30余年,清新亦然。新年新气象!2012年中国科技的天地将呈现怎样的图景?本版今天编发青年学者正阳先生的文章,让我们在满载希望的春天里,一起来眺望科学的未来。
1.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理性
今年是第24周期的太阳峰年,德班气候大会上协商的绿色气候基金也将艰难启动。联合国《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发出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警告,我国农历龙年通常会出现重大灾害的巧合现象,使部分人滋生出对灾害的心理恐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说:“人类已僭取了上帝和自然的权力,但又没有上帝那样的智慧。处于这种境地的人类是很危险的,就像儿童拿着子弹上了膛的枪一样。”
规避如此险境,当用科学理性实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科学理性是科学的灵魂,是正确处事待物的基本态度,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言之,科学精神是求真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则是求善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树立科学理性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唯科学和反科学。
一是融会贯通人文情怀,戒除反科学。去年,中国科协曾召开“科学家的人文情怀”研讨会,探究科学与人文结合的深远意义。会上提出反科学问题亟须关注,如理论上的“科学终结论”和“东方神秘主义”,实际生活中的特异功能、算命星占、超人气功、解梦分祸等现象。它们不是为了求善而发展科学,本质上是在宣扬封建迷信。我们应予以狠狠打击,坚决戒除反科学。
二是正确把握科学方向,防范伪科学。伪科学表现为披着科学外衣的邪教迷信和反动错误的意识形态两大类。在自然和社会问题频繁出现之时,人们困惑忧惧加重,伪科学便会假科学之名大行其道。如当年利用“李森科主义”取缔摩尔根遗传学,文革搞的“红专”和“白专”批判,当今频发的“神医”“妙方”愚人案,都给人们留下惨痛的教训。今年我国将举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IAU),我们可藉此契机进行科普教育,挥舞科学理性的“利刃”来戳破种种伪科学。
三是审慎看待科学力量,免陷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政治法制有机结合,将有助于保证社会良性运转。而唯科学主义却认为科学万能,不恰当地把科学方法推行于非科学领域;过分突出科学,使一些人产生人文无用的错觉。如今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生态失衡等问题,都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要避免唯科学的认识。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所言,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科学与道德的融合:学术诚信
去年的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科学道德建设论坛”作为“头炮”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主题就是“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的构建”。论坛呼吁要重视“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和“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的法律环境和政策支撑”,激起海内外学者对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学术诚信展开热议。
目前学术诚信问题依然很严峻: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剽窃抄袭、学术造假、期刊收费、“学术GDP”崇拜,破坏着学术生态。一项调查显示,有38.6%的科技工作者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规范缺乏了解,49.6%表示自己没有了解和学习过相关学术诚信知识。各种症结表明,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关键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尤其是表现在学术情操、学术平台和学术评价等三方面。
首先,树立以潜心治学为使命和坚守操守为本根的学人情操。爱因斯坦讲得好:“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作为立志向学的人,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精神、“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远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创新思想。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6种奖项、107个名誉头衔,但她仍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其人格魅力令人钦佩,成为学人的榜样。
其次,搭建以活跃学术为宗旨和求真创新为原则的学术平台。学术报刊是展示科研成果的园地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然而,部分学术期刊收取费用已成潜规则,假冒期刊时有出现,人情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个别期刊甚至沦为牟利私器。今年正是我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转型的关键一年,要抓住机遇,整顿规范学术期刊,创建良好学术平台,为学术诚信建设加油鼓气,添力定航。
再次,建立以自由包容为核心和规则监督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向。但学术评价标准却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创新、重短期不重积累等问题。所以,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就需要鼓励瞄准学术前沿进行自由探索,评价周期不能过短;支持公益性研究要看社会效益,不能盲目推向市场;特别要关注扶持基础性和交叉性的科学问题。
3.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大学科技园
近年来,我国对“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兴贸”和“科技强文”等进行了有益尝试。我们还应加大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如今崭露头角的“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二者融合的坚实载体。成立于2005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截至2010年9月共有在园企业170余家;2009年园区企业年收入总额188.5亿元。从这一个窗口,可以看出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命名的86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喜人态势。
大学科技园势在必行。近代伊始,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就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大学科技园的兴起,不仅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加速了校企联合,搭建了学子“试水”创业的平台,更为企业和学校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活力。比尔·盖茨就是在大学期间开始起步其伟大的事业,在其1995年的名著《未来之路》中,他动情回忆道:“过去的2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冒险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初开始的日子,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后来从两个人、小本经营发展到这个地步。”
大学科技园亟须立法。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刚起步,还很不成熟。如法人地位和隶属关系、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等都亟待立法解决。立法首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风险投资问题,可以借鉴德国的立法模式,政府拿出固定资金支持科技开发,若失败由政府出资,若成功政府则参与分红。二是收益分配问题,如美国法律规定,大学科技园的项目收益,学校、院系和师生个人各按三分之一分成,充分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我们要紧紧抓住今年筹备新一届人大立法规划的机遇,创造条件使“大学科技园促进法”进入明年立法规划。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彭丽媛1982年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传遍全国,又于2007年搭载“嫦娥一号”响彻寰宇。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预祝充满“希望”的中国科技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哲学博士靳安广和法学博士钱叶卫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