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来自一线的核心报道33

    广场文艺点亮三亚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9日 04版)

        “哎……糖困厅侯(我的心上人)哎……朗巧哥脑隆拉侯哥(刚巧碰到妹妹长大)哎……”才刚刚晚上六点多,悠扬、欢快的黎族民歌便在三亚市育才镇的文化广场上飘起。

        今年43岁的苗海燕是黎族民歌的传承人。见到记者,她高兴地说:“以前只有农历三月三,我们才有些文艺活动,现在每天这里都会有人来这里一起唱歌、跳舞。”

        这个文化广场,是海南省三亚市近年来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中兴建的。“以前,群众文化活动少,白天割胶、种水稻,晚上回家没事就喝酒、打麻将,夫妻打闹经常有,邻里矛盾也很多。”育才镇党委书记曾锋介绍说,“文化广场的开办,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了舞台。文化生活丰富后,群众的各种劣习慢慢少了,尤其是很多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以前去三亚市里都不敢说自己是育才人,什么都不会,觉得害羞、自卑。”董琼丽对记者说,“现在,越来越有自信了。我们的‘打柴舞’、‘三元舞’、‘招龙舞’都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亚市里的文艺比赛中,还拿了大奖。”40岁的她现在已经是育才镇文化广场上的文艺骨干。

        “来育才工作这几年,最让自己感到高兴的,除了群众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之外,还有就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这都是文化的功劳。”曾锋颇有感慨,“以前办活动是给钱才去,给一只羊杀一只。现在群众开始找我‘要钱’,他们要成立合作社养鸡、养鸭。观念上的改变,从根本上激发了群众勤劳致富的主动性。文化是灵魂,文化也是导火索,让农村充满活力,凝聚了民心。”

        三亚市文体局局长廖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全市的文化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农村以及落后地区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让群众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

        如今,文化广场已经在三亚的城市和农村广泛推广。2011年,海棠湾、崖城镇、吉阳镇及河西区的数字电影院相继建成,10元一张票。票价低、音响好、银幕大的吉阳数字电影院,成了吉阳民族中学学生符小丽的最爱。家在吉阳的符金花高兴地说:“以前挤着坐车去市里民族广场看电影,来回得一两个小时,带小孩去几十块钱的票价也觉得贵。现在就在家门口,价格又便宜,真是方便。”

        2011年,三亚全市6镇63个建制村的农家书屋,配备了5万册农业科技相关图书。在市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经建成7个。三亚市图书馆馆长杨威胜介绍说:“我们还根据部队官兵的阅读需求,在部队建了流动图书馆。我们的图书最远被带到了亚丁湾。”

        “我们不仅是要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要激发群众自身的文化创造激情,让群众成为发展文化的主体。”三亚市群艺馆馆长王昌华说。如今,三亚市6个镇已经组建了竹竿舞队、崖州民歌队、琼剧团等45个农村文艺队伍,活跃在椰梦长廊等市区文化广场的文艺队伍也多达48个,涵盖了演唱、舞蹈、体育、健身等诸多内容。从2009年开始,每周五在鹿回头广场组织举办的三亚市“颂祖国、赞三亚”广场主题活动,已经演出120多场。

        59岁的三亚二中退休教师马金花,1988年来到三亚。她感慨地说:“那时没有文艺团体,广场文艺也没有。现在整个群众活动越来越活跃。来三亚旅游的人们也加入到了我们的队伍中,人数占到了三分之一。”

        三亚广场文艺队员还有自己的精神口号:“参与激情广场大合唱,美丽三亚文明行动我最棒!”在广场文艺队伍里,有老、中、青、幼四代人。有一家五姐妹就来了四姐妹,用她们的话说,“小时一锅饭,老了一台展风采。”( 本报记者 张俊卿 魏月蘅 王晓樱 )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