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把很多精力投入在创作影视剧本上,没有系统读书。但对我来说,阅读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只要放下笔,就已经开始阅读了。
如果把阅读当成生活习惯,阅读就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无论经典巨著,还是一张字条、一块广告牌,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比如,在旅途中,我会带上《读者》、《同舟共济》、《书屋》之类的杂志,随手翻阅。我曾用了一个下午,在家里静静地翻阅《作家文摘报》。我们说阅读改变生活,通过阅读,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情感、道德的陶冶,思维方式的养成。
当然,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验各异,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必然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把个人的阅读兴趣强加给他人。更重要的事情是培养阅读习惯。有阅读习惯的人,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视野渐宽,阅读的口味也会不断调整。形成了阅读习惯,养成了相对固定的阅读口味,我们就知道从纷乱芜杂的书籍丛林中快速锁定属于自己的目标。往往有些时候,只要读上几句话,就能对一篇文章、一本书作出初步的判断。
我们说阅读,最重要的部分是读书。一个始终读报的人或者一个只在网上“阅读”的人,和真正读书的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因为两者所读的东西完全不同,也就无法对话。所谓的网上阅读,其实只是浏览,甚至是快速浏览。很难设想一个人会在网上认真读完一部10万字的小说,网络不是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也无法创造良好的读书心境。如果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只在网上看一些流行小说,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
那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比如说,我们想要知道今天的欧洲为什么是这样的,就要读点西方文化史,了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那是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的源头,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源头。同样,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这些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取。
阅读,让人活得清醒。而在21世纪,不阅读的人无疑接近于行尸走肉。
(本报记者杜羽根据采访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