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5日 星期四

    优秀科学家礼赞⑥

    管华诗:倾注于大海的事业

    《 光明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6 版)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也是该校原校长、现代海洋药物研究开拓者之一管华诗的人生写照。

        四十余年执著于海洋科教事业,从一名助教成长为校长;仅用三年时间首创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为无数心脑血管病患者带去了福音——可以说,是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奋斗不息的激情成就了管华诗的辉煌事业。

        “门外汉”进军海洋药物研究

        一次偶然发现,使学水产品加工出身的管华诗矢志不渝地走上了现代海洋药学研究之路。

        1979年的一天,管华诗正在做食品加工实验。为了降低硫酸钡制剂的粘稠度,他尝试添加了一点从海藻中提取的分散剂,随后粘结现象瞬间消失。这个化学现象极大地触动了管华诗:能解决硫酸钡的粘结现象,是否也可以解决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液粘稠问题呢?

        1980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建立了全国高校中第一个海洋药物研究室。管华诗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做实验,寒暑假也在不足20平方米、由厕所改建的实验室里度过。实验需要300度的高温合成一种乳化剂,管华诗就和同事自行设计了一个带夹层的油釜——没想到,就是这个设备差点让他送了命。“当时我正在交班,就听着这个油釜咯噔、咯噔地响。我对同事说快去拉闸,刚拉下来,油釜就爆炸了,如果我站的这个地方稍有差池,头就切掉了。”谈起当年触目惊心的一幕,管华诗记忆犹新。

        功遂身退获赠“铁镐”

        在管华诗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镶嵌铁镐的牌匾,取意“耕耘”,上面签有300多位教师的名字——大家以此表达对老校长的敬仰之情。

        1993年担任校长,2005年7月卸任。十几年来,管华诗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199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指示: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可以由教育部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建,有些事还要和国家海洋局沟通。管华诗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积极促成四家共建,使中国海洋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由中央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如今的管华诗,依然每天忙碌在教学科研一线。为了给中国海洋界争取到象征着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的首个国家实验室,年逾七十的管华诗终日忙碌。“只要能把实验室争取下来,就心满意足了!”管华诗表示。(本报记者 张 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