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科普

    新标本艺术:从科学博物馆里走出

    作者:吴文越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6日 13版)

        标本的本源是博物馆科学。对于那种科学,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例如钉成一盘的蝴蝶、各式各样的贝壳、玻璃瓶里的青蛙等收集、分类、贴上标签展出的自然物体。但人类恐怕是最后的标本——拍照、塑型、雕刻、解剖,有死的也有活的……被贴上签条后,人体就像蝴蝶一样在全世界的艺廊与博物馆展出。

        当下的标本艺术之所以被称为“新标本艺术”,首先是因为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介入,产生了更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并进入一个更新的艺术活动场域。区别于普及科学知识的标本展示,新标本艺术脱离了科学的语境,从科学博物馆里走出,来到美术馆、画廊等空间进行展示。有了这样的界定,2011年4月至10月,由中国解剖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生命奥秘展”(人体和动物标本)就不属于新标本艺术,虽然它也借助高科技手段使标本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现。

        《大趋势》的作者、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就在其新作《高科技·高思维》一书中对这类“标本艺术”现象作了如下描述:“标本艺术是借自或批评科学理论、科技及想象的一种艺术。它透过描绘人体或人体的一部分:细胞、组织、器官、四肢以及整个身体,来提醒我们身为人类。它是把人体的性感的、不完美的、灵性的或死肉般的方式呈现,借以颂扬人的本质。”

        早在1998年,我应朋友之邀观看了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展厅展出的新标本艺术。女艺术家利用高科技磁共振将自己身体的横截面通过电脑扫描,从头到脚得到大约二十张底片,每张有全开纸张大小,像晾被单一样挂在一根根金属杆上,参观者可以从中间通过——那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察人类自身,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姿态向人类诉说、展示。如果没有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这些无疑都是天方夜谭。

        72岁的艺术家卡丝汀·西弗尔说:“我相信现代艺术会从实验室里扩散出来。”她在1992年设计了名为《尸首》的展览,并说“艺术是表现时代的,而现在是非常科技的时代”。

        新标本艺术完全摆脱了“真”人或动物标本的常规表现形式,而是使用高科技手段呈现看似“真实”的形象,例如立体全息图、录像、光盘等。标本艺术家有的是纯艺术家,有的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常常将自己或自己的身体成分作为标本,作品超越传统的自画像形式,演变为磁共振图、DNA图、自我解剖图等。 

        艺术是非常个性化的主观表现和再现,所以在新标本艺术中经常出现这样几个主题:性、身体、死亡。比如,艺术家曼格拉诺-欧维尔利用遗传学在主题为“将来:新媒体作品”的展览中展出的一座雕塑,就是完全可用的精子银行。另一位纽约摄影家伯森与科学家长岛合作,用s-40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细胞影像,就为了制作一张标题为“想想这个”的海报,上面画的是两个并排的大细胞,其中一个感染了艾滋病,另一个没有。在当时,这样的作品很有震撼力,也很能发人深思。最新的影像技术让我们看出万物皆相关——原来人类的最小细胞结构和一粒岩石的最小细胞结构竟然一样,即在细胞层次,我们人与宇宙没有区别。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透明动物标本:动物科学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动物标本并不鲜见,但艺术家富田伊织制作的标本有些不同——它们使用的是科学方法,呈现出的却是艺术效果。富田把鱼和其他生物的鳞及表皮剥离后置于溶液中,将软骨染为蓝色。之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肌肉分解,使其透明。最后将红色染料注入骨骼,然后放入甘油容器中保存。

        整个过程需耗费5个月到1年的时间,但最终的成果绝对震撼。左图为富田制作的透明虾、蟹标本。

        (中国国家地理网)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