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成都军区某红军师政委何云峰、副师长张化民,下连队当普通一兵,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练、同娱乐,在全军首开干部下连当兵的先河。毛泽东主席表扬:“这样,我们的军队就是永远打不败的军队。”同年9月,总政治部总结推广该师经验,称干部下连当兵制度是我军“建军史上的一大创举”。
自此,干部下连当兵制度,在某红军师代代传承,成为新时期密切官兵关系、端正工作作风的法宝。
“战士像一盆清水”
前不久,红军师炮兵团选出“2011年度十大感动人物”,其中,有9人是战斗在一线的官兵。
今年9月29日夜,红军师炮兵团有线班班长周跃武参加成都军区高寒山地演习。冒着纷飞大雪,背负30公斤被复线,周跃武带着两名战友,在积雪没膝的高原上架线巡线,直到凌晨4时完成任务。因在这次演习中创造了高海拔地区雪夜设置阵地等多项训练纪录,周跃武入选炮兵团“2011年度十大感动人物”。
“基层感动无处不在。”下连当兵的摩步团政委沈明军说。“战士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有着35年兵龄的副师长鞠会明下连当兵,每天目睹战士们奋战在训练场上,由衷地感慨:“战士像一盆清水,洗涤了我们领导干部思想上的灰尘。”
带着问题下连当兵的装甲团政委李斯唯发现,基层官兵口袋里装满“口袋书”,但真正属于应知应会的内容并不多,而官兵却要在训练苦之外承受背记之苦。
师政治部主任黎召阳下连当兵时也碰到类似情况。他所在连队超编兼职文书2名,就为负责收发文电、对口迎接上级检查。调阅文电收发登记本,才知一个连队4个月内竟收发文电300多份。基层忙乱,根子在机关乱忙!
基层官兵是一面镜子,下连当兵的干部从这面镜子里看到党委机关工作的得失,找到了抓基层、管部队的科学方法。近年来,全师下连当兵干部发现和解决制约基层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300多个。
“填平心理代沟”的办法
炮兵团红三连的荣誉室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53年前,首创下连当兵的老政委何云峰正蹲在一个土坎上和连队官兵开“诸葛亮会”。这张图片最打动人心的是,每名官兵所处的位置,都高于蹲在画面左下方的何政委。
何政委仰视基层官兵的目光穿越时空,仿佛在启示每一个带兵人:看战士的角度决定对战士的根本态度。
面对个性独立的80后、90后战士,而今下连当兵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能真的成为他们的战友吗?
“当然能。只要融入真情,坦诚相待,战士就会把你当兵看。”多次下连当兵的师长胡中强与师政委陈国朝体会深刻。他们说,以兵为友,拜兵为师,是填平心理代沟、拉近情感距离的有效办法。
今年11月,师政委陈国朝戴着列兵军衔、背着背包走进装甲团二连二班。一位比普通战士平均年龄大得多、比连队干部职位高得多的师政委,要让基层官兵忘记自己的身份,谈何容易。但不这样做,怎能当好普通一兵?当晚,陈国朝和连队官兵郑重立下“君子之约”:称谓上定位,一律喊“老兵”;细节上定调,生活不搞特殊化。“陈老兵”做得认真,官兵叫得亲切,学习、训练、站岗、帮厨、出公差,一样不拉。抽空,“陈老兵”还给训练受伤的同班战友黄道洪按摩。
点点滴滴,战士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都觉得“陈老兵”和蔼可亲,值得信赖,有事都愿意找他聊聊。当兵一周,全班战士都和“陈老兵”交上朋友。师领导下连当兵和战士真情交融的故事,如今已被装甲团官兵改编成情景剧《军营无间道》,激励着全师官兵团结友爱,并肩战斗。
终于看出“门道”
今年8月,这个师进行高寒山地作战综合演练。没有人知道,数百台铁骑能够顺利驰骋高原,得益于师装备部部长刘红兵的一次下连当兵。
两年前,在汽车营修理连二班当兵的刘红兵发现,修理专业人才少,车辆保养缺乏技术力量,驾驶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队机动面临重重困难。当兵结束后,他向师党委递交了一份车辆装备人才调查报告,建议尽快培养一批修理工和驾驶员。随后,师驾驶员和修理工培训工作展开,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很快脱颖而出。“在赴高原演习15天,全靠这批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撑。”红军师某团政委张宇培说。
炮兵团指挥连侦察班新列装某型测距机,由于科技含量较高,只有经过培训的个别人会操作。到班里当兵的参谋赵朗接连观察3天,终于看出“门道”,他用打双扣的形式反复给战士们演示,很快教会全班战友,使新装备迅速形成战斗力。下连当兵的干部都与赵朗一样,以其自身优势,成为连队新装备训练的小教员、排头兵,不断掀起练兵热潮。(本报通讯员 罗未然 阮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