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下滑;外部市场萎缩,出口订单减少;制造业效益减少,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眼下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景象都与2008年似曾相识。事隔三年,此一时彼一时究竟有何不同?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今明两年的着力点要做何调整?处理好速度、结构与物价三者关系,力度与侧重又会有何变化?
透视异同,辨析2012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
同为经济下行 今时应对难度更大
李先生在浙江义乌经营一家大部分产品出口的配饰企业。近几个月由于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只能尽量调整开工周期,期待寒冬快点过去。“原材料价格下不来、工人工资又上涨、企业的订单也不足,仿佛又回到3年前金融危机的时候……”李先生不无担忧地说。
李先生的感觉能在数据上找到验证:2008年11月,反映出口形势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下跌,降至38.8%——创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就在上个月,该指数又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下,降幅为3年来最大——表面相似的需求萎缩导致增速下滑,背后又传达出怎样不同的经济诉求?
“从11月份的数据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相当大。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时相比,当前的经济形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严峻,更具有挑战性。区别在于,2008年只是受到外部冲击,内在增长动力是强劲的,下得快,上得也快,出现了一个V形反转;而这一次遇到的情况更复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分析指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1月工业增速从10月份的同比13.2%下降至12.4%;国有企业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利润环比下降;出口降幅逐月增大,近三个月尤为明显。
刘世锦判断,除了短期周期性调整外,当前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进入了增长阶段的调整期,或者说由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
在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看来,现在的情况与三年前的危机相比,在影响的力度与难度上都有所区别。“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二战以后世界经济首次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整体影响力度要比现在大。但从难度上看,现在要更难。”汪同三分析,那时面对的问题是经济快速下滑,只需积极采取措施保持增长、防止下滑;而现在是经济下行与物价处于高位并存,这就给宏观调控带来“两难”:既要“踩油门”促使经济平稳增长;又要“踩刹车”防止通胀出现。
不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观点更为积极:与2008年对经济猝不及防、突如其来的冲击相比,现在的中国经济减速是“预期之中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谋求更加健康、更加协调增长为目的的主观调控的结果。“目前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升高,在应对上也不会慌忙采取扩大投资、刺激增长等措施,目的就是要在偏紧的环境下,引导经济加快升级与转型的步伐,实现更有质量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谋求经济增长稳中求进是明智之举。
同一政策组合 侧重解决突出矛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组合虽与今年相同,但经济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决定了政策具体操作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应该看到,当前的国内外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继续实施去年以来的政策组合;但同时微观经济的一些具体问题在某种程度、某些范畴里已经发生变化,要对那些苗头性、倾向性的变化密切关注。因此新的一年要着重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防范潜在风险,在总体稳健的前提下,强调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汪同三分析认为。
银河证券日前发布的分析报告指出,今年的货币政策将由2011年事实上的持续紧缩变为“结构性宽松”,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呈现“稳中趋活”的特征。财政政策的“积极”不是体现在财政支出对公共投资力度的加大,而是体现在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
原材料价格高企、人工成本上升、企业订单不足,多重因素导致眼下中小企业又陷入困境。国家正在采取一系列为小微企业减负的措施。“明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与产业政策的协调融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包括信贷投放适度向小企业倾斜、通过结构性减税来刺激企业生产在内的多项政策,都将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充实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其竞争力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形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长期力量。
同为处理三者关系 稳增长或更关键
处理好增长、结构与物价三者关系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由去年的“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的首要任务,变为今年“统筹处理增长、结构、物价三者关系”,政策执行重心和力度已经发生转移。
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中国经济增长长期看好,但是政策调控的侧重点、优先次序将有所调整,“从财政政策执行的格局看,稳增长比其他政策目标比如稳物价可能排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上。”
“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平台的转换期,增长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增加,遇到内外部大的冲击,有可能出现短期内的大幅下滑。所以,稳增长是今后几年重要的政策目标。”刘世锦指出。
基于明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所缓解和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共识,对中国而言,明年无疑将处于“调结构”的好时机和窗口期。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就表示,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中国的生死存亡之道,在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背景下,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最大的改革主题。
在刘世锦看来,未来几年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还更多体现于制造业。即使将来制造业比重下降,也不宜降幅过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尺度也要看是不是带动了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不是促进了制造业的效率改进。有了这样一个导向,将有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沿着正确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老百姓的感受来说,物价仍是最关切的。央行日前公布的四季度储户调查表明,近七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接受。“2012年,既要稳增长,又要继续抑制通胀。”社科院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强调,CPI的上涨将直接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不能再重复过去经济速度一慢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热,一热就紧的怪圈。”( 本报记者 温 源 邱 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