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从浦西前往浦东的世博园路上,一根高耸的钢筋混凝土烟囱格外引人注目。烟囱顶端的屏幕上,跳动着当日的气温。
这里曾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所在地,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工业文明;世博会期间,这座“工业遗迹”成为世博城市未来馆,大烟囱也变身世博气象信号塔;如今,这座165米高的烟囱即将迎来新使命——它和身后的厂房将被一同改建为当代艺术博物馆,作为上海“十二五”文化设施布局的重要一环,更好地展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稳固上海作为中国创意文化策源地的地位。
大烟囱的变迁,隐喻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经受世博文明的洗礼,上海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而文化,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创造活力,没有文化的凝聚和支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智力基础和动力源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更高意义上的民生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
布局——“后世博”,文化最重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上海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和艺术传播力提升到了新的层次。进入“后世博”时期,上海的文化艺术“再腾飞”,需要对世博遗产的继承和创新,需要新的载体和平台。
新近公布的上海“十二五”重大文化设施规划,令国际博览局秘书长文森特·冈萨雷斯·洛塞泰斯兴奋不已:“世博展馆的建设,使用了公共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回归市民的举动中,重要的就是城市文化建设,这是相当有远见的举措。”
在上海“十二五”文化蓝图中,与当代艺术博物馆隔岸相对的,是由世博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这里将集中展示和交流近现代文化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世博通用汽车馆将“变身”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成为黄浦江边一座“儿童乐园”。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选址世博园区原址建设,虹桥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也将陆续开建。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夹江相望的美术馆创意是世博主题精神的延续和落实,同时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带来国际和亚洲艺术格局的变化。”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历届领导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大事来抓。新时期,上海更将文化发展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
担当——求新务实,打造文化高地
就在不久前,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沪揭牌,首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落户上海。今天的上海,拥有首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区,一批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在滨江地区加快建设。
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轴、产业圈、产业带。在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方面,上海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历来是文化重镇,特别是近代以来,历经160多年的中西文化交融,移民文化碰撞,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独特文化风格,也造就了“开放、多样,求新、务实”的文化品格。正是这一特质,孕育了上海文化的发展繁荣,支撑了上海经济的崛起。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约12.03%,其中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000亿元。201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超百万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4%。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华艺术宫筹建办主任施大畏说,盘整文化资源,注重新旧结合,兼顾软硬件建设,探索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上海将形成全新的文化高地,加快对海内外优秀文化资源的集聚,滋生文化创新的清新空气。这是世博精神的延续,也将进一步凸显城市文化特质。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上海必须加快改革创新,确立起上海城市文化自信,弘扬求新、务实的特色,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吸纳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共享——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世纪广场上,世界顶级乐团柏林爱乐的演出免费向路人直播,引来众多乐迷驻足;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以30元的低票价为市民带来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和乐团的高品质演出;上海大剧院的“艺术课堂”,采取现场讲解、示范表演、经典视频、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艺术普及教育;静安区的“市民剧场秀”,让“人人参与戏剧,人人享受戏剧”……
在上海,文化早已踏入寻常百姓家。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大餐,从今年起,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广局决定设立公益性演出专项扶持资金,首批推出十家定点剧场,意味着全市每年将有300余场全场票价不高于80元的公益性专场演出,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说:“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涵。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就要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供给,更加注重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真正使人民群众包括来沪从业人员,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目前,上海共有公共图书馆237个、文化馆(中心、站)24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家、东方社区信息苑300家、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1771个、农家书屋1513家,以及180余所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等设施。
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四级网络结构业已形成,网格化设置、星罗式布局、大中小配套、高中低互补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大上海弥漫文化馨香。
文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上海的城市精神。俞正声说,文化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取向就是文化的灵魂。“公正、包容、责任、诚信”,这是上海文化的内核,也是这座城市坚守的品格。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因此有了强大的基石。(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