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沂12月24日电(记者邢兆远)位于山东省沂蒙山区的临沂市,把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针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变“三下乡”为“常在乡”。
石门镇羽泉村奶牛养殖户徐继峰今天对记者说:“当初俺对养殖技术一点也不懂,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俺这个养殖场已存栏奶牛240头,日产鲜奶2吨,年经济效益20万元,还成了镇里的奶牛养殖示范基地。”
临沂把“三下乡”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建设和完善农民阅览室、图书室等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如在文化下乡方面,所有的乡镇都建起了“五室、一校、一场、一中心”齐全的文化站,建成村级文化大院6321个、农家书屋4585个,广播电视有线数字“户户通”入户率达到76%。
把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坚持“输血”“造血”并重。临沂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对广大农民群众实施文化、科技、卫生培训,培养当地的各类人才。
不断创新,保持“三下乡”的生机与活力。临沂充分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推动信息支农、信息扶贫。临沂广播电台开通了《乡村四季》,临沂电视台开办《希望的田野》栏目,进行科技兴农的宣传。
临沂变“三下乡”为“常在乡”只是山东推动“三下乡”的一个缩影。据悉,山东省已建成农村社区服务站点1.3万个,40个县实现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