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优秀农牧业科技工作者风采③

    “叩头拜佛不如弯腰求土”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关慧明的自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5日 02版)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推广研究员。1962年生,1985年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现在乌兰察布市新技术开发中心工作。

        乌兰察布市数万亩大棚温室中,每一座几乎都留下了关慧明的足迹和汗水。他主持的北京市—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十二五”重大项目。关慧明是国家权威性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的作者之一。经多年实践探索,他前后研究成功了《蔬菜的病毒病防治技术》等5项科研成果,有4项获得国家专利,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2008年,我国江西等多省(区)市发生毁灭性虫害“斑潜蝇”,关慧明把自己的发明成果通过科技部无偿提供给虫灾地区,使虫害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初,他作为国家科技部的专家组成员深入四川地震灾区,指导灾区恢复农业生产。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少雨生长期短,气候特点为夏天凉爽,冬天寒冷,冷凉蔬菜在这个地区的生长良好。

        2003年我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八年来,我从个体科技特派员做起,根据乌兰察布市各个旗县的不同发展背景,先后发展成立了慧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民合作社和蔬菜联合会,与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的三十多个蔬菜基地,与十几家企业建立了合资公司,建立了网络化服务体系,投资上亿元,发展喜凉蔬菜基地十几万亩,农民在这些基地上每年都增收几千万元。目前,冷凉蔬菜生产被科技部确定为“十二五”重大项目,被乌兰察布市确定为重大农业发展战略。

        1985年,大学毕业后,由于体制的原因,农村经济和科技人员没有紧密的责任关系,下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所以科研和生产严重脱节,大部分时间是坐在办公室里写个论文、评个职称。当时我想,大学生决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作为。特别是面对农民一次次的电话、蔬菜大棚里一个个解决不了的难题,我想:叩头拜佛,不如弯腰求土。我决定自费下乡给农民服务,从1993年到2000年的7年时间里,我走遍了乌兰察布市和张家口地区的所有大棚、菜地,行程几十万公里,指导农民科学种菜。为了解决菜农遇到的种植技术难题,我自立项目并自费开展研究,自己建起了实验田、实验室,7年中包括买书查资料、购买实验材料、下乡服务等,花掉我全部的工资,加上家人的资助投入共计十几万元。

        2003年市里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这年的冬季里我借钱买了一辆面包车,拿着山东的圆葱定单,顶风冒雪、走村串户、培训引导,完成了1000亩的定单任务。我们通过吸纳乡土人才,从外省聘请科技人员,成立了种植、机械化、研发三个企业,形成了技术研发,网络服务,市场营销三个业务领域,蔬菜基地的面积从原来的几万亩提高到几十万亩,农民增收达到3亿多元。

        几年的实践使我对特派员机制有了一点粗浅体会。科技特派员要有奉献精神。农业是弱势产业,所以农业科技也是弱势行业,从事这个行业,我们不会成为暴发户,但是我们要知道,农民养育着中国,这始终是我们农艺师肩上的历史重任,是我们不竭的动力源泉。总结我二十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想的就是一个问题,土地增产了,农民增收了,只要我们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一定会在农村大地上写出我们最新最美的论文。

        (本报记者 高平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