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一出让学者余秋雨十分激动的舞剧。余秋雨说自己深深地被剧中高贵气氛所感动,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
继舞剧《一把酸枣》成功演出856场后,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历时3年、重磅打造的舞剧《粉墨春秋》,上月亮相北京、上海等地。
演出大获成功,让该剧的出品人、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信心百倍,他提出要把《粉墨春秋》打磨成一部能真正代表山西,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的经典之作。
“小学校也能有大作为!”说起成功之道,李力认为,最重要的是赶上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好时机。近年来,山西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山西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叫好又叫座,风靡海内外。文化精品迭出,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成了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
山西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如何激发文化活力,把文化的资源优势发展成产业优势却一直是个大难题。2009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借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之机,制定了大制作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会展集聚、大服务引领的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五大战略”,将文化产业列入山西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省委书记袁纯清特别指出,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山西的“一号工程”来抓。省长王君要求各市、县要像抓煤炭资源整合一样抓文化资源整合。
出台改革配套政策,理顺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深入到每个改革单位,针对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帮企业想办法找对策。目前,山西的文化龙头旗舰企业达20多家。一系列好举措确保改革顺利推进。截至目前,该转企的163家文艺院团全部改制成功,154家电影公司、电影院及电视剧制作中心和120家出版发行单位全部完成改革,全省11个市、119个县区全部实现了三局合一,全部组建了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对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山西提前完成任务。正在进行的非时政类报刊改革也进展顺利,第一批96家转制单位已有62家完成改革任务,其余也将在年底前完成。
改革极大调动了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大批闪烁着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晋剧《傅山进京》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说唱剧《解放》,从首演至今不到3年已在18个省的49个城市演出268场,观众达46万多人次。晋剧《大红灯笼》、上党梆子《西沟女儿》、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台台叫好又叫座。舞台剧盛演不衰,银幕荧屏剧更不甘落后。《八路军》、《乔家大院》、《赵树理》、《吕梁英雄传》等17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电影《赵氏孤儿》、《关云长》、《浴血雁门关》等均有不俗票房。图书《央企真相》、《公司的力量》销量均创山西图书之最。
改革极大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省委宣传部策划实施了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五个一”工程,即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破题之举一出,市县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共确定了123个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项目、96个文化产品,总投资170多亿元。山西宇达青铜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广灵剪纸等十大文化产品、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十大会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大集团战略,山西成功组建了六大文化企业集团。2009年底组建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与成立之初相比,去年该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均翻了一番,利润增长9倍;图书品种增长2.2倍, 获奖图书位居全国地方出版社第二名,品牌图书和畅销图书创历史新高。
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山西大剧院、省图书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市县“三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相继建成。3年来,新建乡镇文化站1196个,新建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28199个,新建村图书室15265个,基本实现了农村文化设施全覆盖。长治市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今年8月召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评审会上,长治成功入选首批创建城市。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奇满园辉!山西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日前发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山西的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本报记者 李建斌 本报通讯员 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