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十二五”新开局 走进“中国工业大奖”企业

    潍柴:“再制造”开辟新天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15版)

        潍柴集团是一个有65年悠久历史的汽车及装备制造集团。近年来,随着发动机相关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动机再制造产业在这个老牌企业中焕发出新生机。

        2008年3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作为国家发改委14家试点企业之一,潍柴的“发动机再制造”开始启动。

        再制造是利用新技术对废旧发动机零部件进行修复加工,使复旧如新,其动力性、经济性和保修期达到与新机器完全一样的标准。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制造模式,是循环经济的高级形式,也是我国机械行业的新生事物。资料显示,每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回收的附加值接近3.6亿元,可节电145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吨。与回炉重新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70%,是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

        “发动机的再制造,是利用好废旧机器的可用零件,同时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最后重新装配起来。报废的发动机走过这再制造流水线,就‘起死回生’了。”刚毕业来到潍柴的大学生李云刚说起这个新生产业一脸兴奋。

        据潍柴集团再制造公司装试车间值班长李永涛介绍,发动机再制造产业近几年增长快速。“从开始时月产几十台,到现在月产几百台。可还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主要原因是,再制造发动机质量性能不差,售价较低,性价比比新发动机更高,自然供不应求。”

        如何让发动机“旧貌换新颜”?据介绍,发动机再造是一种绿色制造技术,主要利用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实现废旧产品性能复新,即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改变和加强磨损锈蚀零部件材料表面的形态、成分、结构等,使其质量和性能达到或超过新产品。据了解,目前潍柴集团的发动机再制造技术是和美国SRC公司合作,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在生产线看到了发动机再制造的全过程:旧发动机回收进厂,先拆解成单一零件;再将所有零件分拆、测量、清洗、检测,对失效零件进行再加工或替换。最后重新装配,使过去已经报废的发动机全面恢复到新产品的质量标准。

        目前潍柴发动机的市场保有量超过300万台,并且每年以60多万台的速度加速增长。面对广阔的再制造市场前景,潍柴集团提出,要把发展再制造产业作为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和培养新增长点的突破口,使再制造领域覆盖车用发动机、工程机械、船用和发电用等动力,把再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本报记者  温 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