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金陵十三钗》:彩绘玻璃里的残酷历史

    作者:王 田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14版)
    电影《金陵十三钗》海报

        对于一位拍过《活着》的导演,无论视觉奇观《英雄》还是恶俗小制作《三枪拍案惊奇》,都不该是他的作品。而今,耗时四年、耗资六亿的《金陵十三钗》终于为他挽回声誉,被称为他自《活着》以来最好的作品。

        广告语第一句就引发人的好奇心,“张艺谋的首部战争史诗大片”。张艺谋很少拍雄性电影,战争显然是雄性领地,而最终,张艺谋亦以他刻画女性的优势成就了独特的女性视角。严歌苓的小说再次证明,张艺谋需要文学来成就。

        他所擅长的视觉尤其是色彩技巧,也使张氏战争片与众不同:在一个残酷的历史场景中,天主教堂美丽的玻璃彩绘成为一扇窗口,透过它,十三个女学生看着这座城市的血雨腥风与秦淮妓女款款走来。甚少出现在中国电影里的玻璃彩绘,带着异域之美使秦淮河的妓女更加妖娆。而她们的妖娆、香艳与战争的残酷呈现出强烈反差。逃亡的身影、穿梭的流弹,都在彩绘投下的七彩光影里上演,最终这些无情的“婊子”换回十三个女学生的生命,让历史对她们肃然起敬。

        那曲清丽柔软的《秦淮景》,成为本片令人印象深刻的“主题歌”,它原本是唱给风月和嫖客的,如今唱给一位死去的小战士,也唱给一位因执著回青楼取出完整琴弦为小战士弟弟唱送行曲而被日本鬼子先奸后杀而惨烈死去的妓女。但《金陵十三钗》的缺陷在于,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使两个半小时的长度显得不必要。逃亡的贝尔于枪炮粉末中睁开的眼睫毛,被炮火冲进管道的纵身一跃——开篇漂亮的节奏感,随着剧情推演却渐渐丧失。

        南京大屠杀被中国导演拍了很多次,但真正拍出金陵风味的却是张艺谋。女学生的南京方言,使观众仿佛一下子被嵌进那段历史。这部影片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日本演员、美国演员加盟的班底上,还体现在语言上:日本人说日语,美国人说英语。这点相当明智。

        陆川的《南京!南京!》失策于面面俱到的野心,张艺谋很聚焦,他把战争浓缩在一座教堂里,除了从势不两立到互换生命的一群女学生与妓女,再就是一位洋人。这个洋人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因《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中的蝙蝠侠而成为英雄代言人,此次这位英雄与《辛德勒的名单》、《伪钞制造者》中的英雄一样,取了真实人性做底,由一个只懂得钱、酒和女人的小混混到顶天立地为十三个中国女学生支撑逃出虎口之路的英雄。贯穿始终的女生旁白充当了故事讲述者,她末尾一句“那些妓女的命运,谁也不知道”让人有点出乎意料,但这个开放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更为悲怆的想象和感动,无疑是导演给予故事的漂亮的一笔。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