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天宫”“神舟”交会对接群英谱⑤

    驰骋太空 交会梦想

    ——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23日 06版)

        现实很严峻——交会对接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技术难点,却是建设空间站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技术。没有技术基础,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任务也很明确——完成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关键技术攻关、方案设计、初样研制、正样研制、试验、测试、发射和飞行控制等全过程科研任务,完成飞船与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全过程的方案设计,突破并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和分离、组合体控制与管理、低轨长寿命载人航天器设计、多飞行器协同飞行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研制人员必须面对的,因为,他们是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的总体研制单位。

        “不依赖,不退缩,靠我们自己去探索,走自主创新之路!”这个不惧困难、矢志创新的团队下定决心。他们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这是一个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部门,闪耀着尚志、张柏楠、杨宏等航天“巨星”;是因为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集体,有一颗颗为国拼搏的年轻的心。

        梦想挑战

        化不可能为可能?

        克服天地差异对试验带来的挑战,是核心问题。

        两架“运八”飞机,被他们改装后模拟为“天宫”和“神八”,把各类敏感器装在上面,开展联合校飞试验,模拟两台飞行器在太空中的中远距离导引;中近距离的试验,则被安排在车辆上进行模拟演示;通过高精度的九自由度平台,来验证对接段的方案……

        但“天宫”和“神八”在交会阶段的速度达到每秒数万公里,这样的高速无法在地面进行模拟。研制人员就通过反复演算,通过模拟二者之间的相对速度来简化试验方案……

        对接、分离,再对接、再分离,“天宫”和“神八”在太空的完美表现,是对载人航天总体部制定的中国特色的交会对接测量方案的最好验证。6项具有国际水准的载人航天技术,10多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由此留在了中国航天的史册中。

        钢铁军规

        化不可能为可能……

        不折不扣地执行“钢铁军规”,是唯一选择。

        “对待技术必须要严肃严谨,谈技术问题必须拿着技术报告、结合着数据来说;确认问题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必须到现场实地查看后再进行确认,解决问题要准确快速;异常问题发生后,型号两总一小时内到达京内现场,八小时内到达京外现场,开展发射型号质量问题的彻底归零和快速举一反三工作;在执行任务期间,成立北京地区应急响应管理组和发射场应急响应管理组,并制定高效的前后方信息沟通机制……”在成立短短两年多时间里,载人航天总体部从百余人扩增到近四百人,执行力却丝毫不减。

        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各类设备加在一起有千余台,按照要求,每一台设备都必须经过验收后才能交付,怎样才能提高效率?他们想出的“妙招”是“合并同类型”——在组织产品评审、出厂时,尽可能把相关的合并在一起,从而减少了会议数量;对于型号出厂准备的大量文件,则通过共性管理小组,对某一类型文件进行统一管理,避免了一些文件的重复编写。

        亿万观众眼里看到的,只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的“太空结合”,但对载人航天总体部而言,整个交会对接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天宫一号、神舟八号,还有后续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研制流程、飞行动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载人航天总体部结合现代航天器研制特点,对组织机构进行了大胆革新,构建起了科学的管理网络——专门成立交会对接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项目办和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生产中心之间的工作;建立起共性管理小组作为相互间的穿插机构,担当起通信和沟通工作;打破传统,对各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优化,加强了项目团队中的总体力量;为适应任务小批量、发射密集程度高的特点,成功探索并建立了载人航天器组批研制、生产与测试的体系……

        温暖之家

        化不可能为可能!

        靠的是团结互爱、亲如一家的团队氛围,靠的是以奉献为荣耀的团队精神。

        “天宫”“神八”第二次对接成功后,一位负责飞控调度的年轻人红着脸、低着头来向尚志总指挥请假。他的妻子怀孕临产住进医院已经好几天了,眼看第二天就要做剖腹产手术,可他从来没和任何人说起过。“这可是大事!”尚总一听,急忙“赶”他回去。可这个年轻人却坚持要值完当天的班。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天宫一号发射前,因为火箭要开展举一反三问题排查,天宫一号的发射从8月底推到了9月末,试验队好几个年轻人原定“十一”结婚,酒席都预定了,请柬都发出了,但任务调整消息一下来,他们立即毫不犹豫地推迟了婚期。

        中国航天最引以为豪的,是年轻一代航天人群体的迅速崛起。在载人航天总体部也是如此——所有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八成科技人员在35岁以下,八成科技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放弃国内外高薪厚职投身中国航天事业的成熟人才。在这个家庭里,关爱、温暖、幸福充盈其中。

        干航天辛苦又清贫,可载人航天总体部的青年们以苦为乐,相亲相爱,“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我觉得自己特幸运,特幸福!”一位年轻人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以部为家,以家为重”的浓浓亲情,在工作中转化为“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的坚定信念。

        2011年,交会梦想、对接成功,对于载人航天总体部,这只是该部门成立以来的开篇之作。2012年,他们把目光投向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