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江苏省常州市通过探索组建教育集团,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3月,国务院将“苏锡常区域整体联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列为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常州加快了集团化办学步伐,使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城。集团化办学效果如何?是否发挥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作用?能否承载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期待?记者采访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
释放优质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
记者:目前常州共组建了多少家教育集团?
丁伟明:今年以前,常州市中小学已探索组建了6个教育集团,分别是省常中教育集团、二十四中教育集团、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觅渡教育集团、博爱教育集团、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集团范围遍及城乡,基本构成了优质教育辐射体系。
为加大优质学校的智力输出力度,全市今年又组建了20多个教育集团,并将已有的教育集团扩大规模,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满足城乡居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记者:每个集团都由一个名校领头。这种以名校引领为核心的合作办学方式,和以往名校四处办分校区有什么区别?
丁伟明:以前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比较多的做法是“摊大饼”,即做大一所学校,从而放大优质资源,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效果有限。随着教育公平逐渐成为常州教育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思考的是,不是办好一所或几所学校,而是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让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
办好每一所学校,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这几年,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常州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都上去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比较师资、教育理念、校园管理等软件水平,强弱差距明显,急需优质资源突破“围墙”,与薄弱学校充分对接。从“硬件促均衡”向“软件促均衡”提升,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记者:集团化办学正在逐步成为各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常州的探索,能否对这种办学新模式的内涵进行一个科学定位?
丁伟明:集团化办学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办学模式,目的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集团是通过行政主导,将特定学区范围内多个学校,以共同的教育理念为纽带,整合而成的办学共同体。集团以名校为龙头,发挥名校在教育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研、优质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辐射、示范功能,引领集团内所有学校的共同发展。
打破流动藩篱,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记者:常州各个教育集团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有什么成果?
丁伟明:集团化办学之所以能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是因为它拥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优势。不过,教育集团要想真正成为资源配置主体,必须彻底打破阻碍资源流动的“藩篱”,在集团内部形成资源共享、管理一体、培训统一的开放格局。其中,以师资共享最为关键。只有实行师资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统一使用,落实集团内教师交流制度,教育集团才能成为“名校孵化器”。
一旦做到这一点,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举个例子,戚墅堰区位于常州的东大门,一直以来该地区很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到常州主城区择校。自从2008年戚墅堰实验中学签约加入省常中教育集团以来,这种状况逐渐得到缓解。该校与集团内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和江苏省常州中学分别举办了初、高中合作班。合作班主要科目教师由常外和省常中派出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与常外、省常中同步化。3年下来,合作班在戚墅堰区取得了良好效益,当地群众纷纷称赞,“将名校送到了家门口”。
记者:集团化固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但会不会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拖了名校的后腿,变成以牺牲优秀为代价的“平均主义”?
丁伟明:科学的制度设计,可以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不会在合作办学中被稀释。就拿常州觅渡桥小学来说,原是常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小学,成立教育集团后,规模人数扩大,管理难度陡然增大。经过探索,集团引进了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觅渡校区为核心,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学生发展部、课程教学部、信息资源部、行政服务部等机构,分别负责规划学校年度工作和工作标准,其他校区只设一位执行校长和两名校办主任,负责本校区各项工作,减少管理层级,大大提升了集团运转效率。现在集团各个成员发展都很好。
记者: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体制、文化、理念,如果简单地将之“揉成面团”,最终效果值得商榷,甚至会形成“名校”一大堆,“教育面孔”单一化。
丁伟明:这一点,我们在教育集团成立之初就注意到了。教育集团应该是个“百花园”,在理念一致、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不同校区更需要弘扬特色。这一点,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有着很好的示范。湖小教育集团共有7个校区,每个校区都是独立法人,在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的基础上,各个校区分别专攻体育、科技、语言等项目,实行特色兴校。集团北校区是一所艺术特色学校,每周三是所有班级学习校本课程的时间。每到这时,集团内其他校区的所有音乐、美术老师都会齐聚北校区,为北校区的孩子上课。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合力,反而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
政府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学校理应乘势而为
记者:会不会有一些学校出于不愿多事或者不愿被“吃掉”等因素的考虑,对组建集团存有抵触情绪?
丁伟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政府首先要形成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这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但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努力的不仅仅是政府,还要充分发挥各所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资源积累深厚的名校来说,对外输出优质资源是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而相对弱势的学校,应该主动迎接挑战,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否则可能因无法应对激烈的竞争而被淘汰出局。各个学校应该认识到,集团化不是要把哪一所学校“吃”掉,是为了把每一所学校办好。
记者:从常州实践看来,集团化办学作为均衡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丁伟明:作为一种机制创新,集团化办学社会效益高、经济成本低,有助于迅速扩张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区域教育均衡。但是,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集团化办学仅仅是手段之一,且尚处于摸索阶段,不能一蹴而就、一哄而上,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完成顶层设计,因为我们追求的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平均主义”,而是在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实现弱者迎头而上、强者更进一步的高位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苏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