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文化新气象13

    一个县剧团的苦与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04版)

        走进蔚县晋剧团团长司珍的办公室时,他正忙着整理明天演出用的道具。

        蔚县晋剧团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这个地方自古就有听戏唱戏的传统,全县八百庄堡,村村有寺庙,庙庙有戏楼。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群众基础,在戏剧不景气,剧团纷纷关停的今天,这个小剧团却坚强地生存了下来。

        就像花木不分尊卑贵贱离不开滋养它的水分和土壤一样,小剧团也深深地依恋着它的乡亲们。这些年来,小剧团每年到农村演出都有三百场以上。有的时候,两个村子都想赶在一个吉利日子请剧团唱戏,剧团就把一个团分成两个队同时在两地演出。在这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观众多少一个样,条件好坏一个样,城里农村一个样,天气冷暖一个样。

        司团长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剧团的苦与乐:“剧团去农村演出,都住在村里的小学校或者寺庙里,地上铺一层稻草放上铺盖就是床,伙食都由剧团的师傅带着炉灶就地解决。有一次,在五岔村演出的时候,帆布搭起的戏台到处漏雨,台上接水的洗脸盆摆得像梅花桩,突然一股积水猛地浇在了专心演出的演员头上,顺着脖子流遍全身。”

        “可是为了老百姓,苦与累不算啥。因为他们是真欢迎我们去。在蔚县,自古就管请剧团演出叫写戏。哪个村里要是请到小剧团写戏,那是一件像过年一样高兴的大事。老乡们会把自家的墙都粉刷一新,换上新做的窗花,把邻村的亲戚们都请来,白天打牌喝酒,晚上相约去看戏。每次,剧团演出完,老乡们都把自己家的好酒好菜送到剧团伙房。有一次演出完,76岁的徐大爷看到演员们住的条件太差,就把儿女们孝敬他的一袋子大米和100块钱送到剧团,非要给演员们改善生活。”

        “这些年演员不好招,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不愿让孩子受学戏的那个苦,但来了剧团的演员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有苦有乐的大家庭。团里有条制度,那就是一年365天,除去放假的那十几天,每天两次全团点名。34年,风雨无阻。这个钢铁般的纪律,凝聚了团魂,成为巩固队伍的精神法宝。”

        司团长整理完手中的道具,对记者笑道:“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我们改制完成后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100多个人的工资都得靠自己挣出来,但政府也在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明年,政府将给我们经费排演新的节目,另外还给一些演出买单送到乡村。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本报记者 张 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