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知行论坛

    以先进文化引领巴蜀文化繁荣发展

    作者:刘奇葆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5日 07版)
    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四川人民培育和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部署。四川是文化资源大省,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文化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一步,努力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

        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我们要切实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

        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纵观世界发展进程,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主要大国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崛起,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话语权优势将更多体现在文化领域,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将更多采用精神文化手段,文化领域的争夺和交锋将更加激烈。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形成与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既“守得住”又“出得去”,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从科学发展的要求看,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文化既具有提供精神食粮、构建精神家园的社会功能,又具有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是智力产业、创意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比较效益高,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文化内涵是其他产业和产品上档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将丰富的文化元素注入经济发展的广阔领域,有利于促进产业和产品向高端化转型,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从全面小康的内容看,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把文化放在保障民生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创造出更优秀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从四川文化的定位看,建设文化强省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支撑。四川历史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巴蜀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上独放异彩,古蜀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以四川人民为主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体现和发展,是对巴蜀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升华,使四川文化呈现出历史厚重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的特征。必须充分挖掘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巴蜀文化精髓,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支撑和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推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处理好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主旋律从精神层面讲,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讲,最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在整个文化建设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多变的客观现实,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兼顾小众与大众的需求,使文化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这决定了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的关系。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绝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就排斥其商品属性。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要通过占领市场来占领阵地,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更多地赢得市场,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处理好繁荣文化事业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既包括基本文化需求,体现基本文化权益;又包括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强调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文化事业要突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民性,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要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市场化程度,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开放创新的关系。文化是历史的延续也是时代的写照,基础在薪火相传,关键在创新创意,活力在交流融合。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倡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广泛吸纳中外文化优秀成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让巴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坚持牢牢掌握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处理好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领导,要体现在对文化发展的主导权上,把促进繁荣和加强管理统一起来,敢于领导善于领导,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加强管理,首要的是加强导向,解决好弘扬主旋律的问题,解决好政治倾向的问题。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办法,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三

        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要深入把握精神实质,既要全面贯彻,又要突出重点,勇于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

        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处理好文化“魂”与“体”的关系,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去,注重提升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要着力用正面的声音占领阵地,壮大主流舆论,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成为主流主导。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引导社会、教育人民的功能,在提供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中体现鲜明、正确的道德立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抓好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

        着力加强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提升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要落实到推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上,积极追求文化产品健康向上的社会效果。要深入挖掘四川特色优势文化资源,规划一批重大题材的创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要充分挖掘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组织创作一批承载文化精神、激励教育后人、影响广泛深远的精品力作。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引导文化工作者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基层创作和生产优秀作品。

        着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必须让文化真正深入基层、覆盖城乡、服务群众。要注重文化资源布局的均衡性,做到全面覆盖、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要大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采取特殊的支持政策,鼓励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村镇、校园、企业、机关文化,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开展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要突出特色抓文化区域布局,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区。要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文化演艺、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印刷复制等重点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发展的新领域。要实施大集团带大产业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着力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分阶段、有区别地加以实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重点是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尤其要大力转换内部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改革转制规划加快实施,重点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并在转企改制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

        着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深层推动力。要发挥文化对优化经济结构的推动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和产品升级。要增强文化对品牌塑造的推动作用,注重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环节,增加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经济价值。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在文化生产各要素中,人才是最核心的要素。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造就一支既熟悉业务又擅长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家人才队伍,同时着力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文化骨干力量。要着眼于建立一套开放有序的用人机制,建立不论身份、级别、学历,德艺双馨、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与贡献、能力直接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吸引高端文化人才。

        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省,关键在党的领导。我们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坚持以系统的观念抓文化,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具体的项目抓文化,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找准抓手和载体;以创新的手段抓文化,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务实的作风抓文化,让群众在文化改革发展中受益,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伟实践中奏响四川文化建设的奋进凯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