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我军建设研究型医院系列报道4

    高原,不再是生命禁区

    ——西藏军区总医院创建研究型医院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1日 02版)

        西藏军区总医院全军高山病中心,每年要重复几十次这样的奇迹——

        病人马吉利出现瞳孔不等大、中枢性呼吸衰竭、脑疝,奇迹般转危为安,4天后苏醒;

        病人陈建,昏迷5天6夜后苏醒;

        病人王伟涛,昏迷4天4夜后苏醒……

        人民军队高原医学科研向临床的转化,一系列新技术的普及运用,产生重大的效益,使得西藏军区总医院承担的参加藏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人员、自然灾害救援和驻藏体系部队医疗保障15年实现急性高原病零死亡。

        高原转化医学的先锋

        1996年3月25日,是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最揪心的一天。

        这天,李素芝带着高山病调研组,来到驻守在海拔5300米的查果拉哨所调研。调研的结果令他们十分吃惊:80%的官兵有指甲凹陷、脱发掉发病症,近20%的官兵有心血管和神经、消化系统疾病。哨长吴鹏的血色素竟高达23.7克,超出内地正常人近10克。

        李素芝带领调研组,详细记录了这个海拔最高的军营官兵的自然和生理数据,从饮食起居到工作强度,从气候变化到含氧量变化,一一记录在案,并逐个为官兵建立健康档案。

        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绝无仅有的、接近甚至超越生理极限的生存环境,使我国医学必须独立应对高原病防治的挑战。李素芝和他的科研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李素芝和他的科研团队确定急性高原病的系列诱发因素,率先提出急性高原病全地域、全方位、多层次、全时段的立体预防新概念。

        不久,他们研制出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专用药“高原康”,经部队进藏新兵和西藏重大工程建设使用15年,先后50余万人使用,效果显著,驻藏部队患病率由10多年前的50%-60%减低到现在的2%-3%,驻藏部队15年实现急性高原病零死亡。

        近年来,随着创建研究型医院的推进,高原医学加快了科研向临床的转化普及运用:

        2004年11月,西藏首例活体供肾肾移植手术成功实施,标志着在高寒缺氧环境下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5年10月,高原首例背驮式全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标志着在西藏医疗发展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诞生;

        2006年9月,高原首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实施,填补了西藏高海拔地区心脏介入术医学领域的空白。

        实现5步跨越

        90年代初,西藏军区总医院在西藏高原建立第一个细胞培养室,在细胞分子水平进行了系列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研究,研制专用中成药“高红颗粒”,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其后,他们组织团队从急性高原病的防治研究、慢性高原病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等方面入手,在青藏高原,唱响了一曲为高原兵民生命护航的奋斗之歌。

        他们率先对高原环境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以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开创性地将计算机技术用于高原病预测;将平原已有的、但在高原环境下受高原缺氧影响特别大、与高原缺氧相关性特别强、高原特征特别明显的一类疾病归入高原病中,对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研究,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技术优势和服务品牌。

        西藏是先天性心脏病高发区,其发病率是内地的2-3倍。为攻克这一高原医学难题,以李素芝为首的专家团队勇闯技术难关。

        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李素芝在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但当时最难的是选择第一位病人。军人病员中没有现成病例,等待手术的是藏族同胞,由于风险很大,没有人敢做。李素芝的外孙女莹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李素芝耐心说服家人后,把6岁的莹莹从大连接到西藏。

        2000年11月10日上午,当李素芝剪断缝合切口的最后一根线时,一直为李素芝擦汗的医生哭了。不久,李素芝为藏族小患者拉巴次仁成功做了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开创在海拔3700米高原实施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先例,填补了国内空白。至今,西藏军区总医院已免费为藏区儿童作包括法乐氏四联症、单心室、大动脉完全性转位矫正等高难度心脏手术1500余例,手术成功率达98.9%。

        过硬的人才团队

        西藏军区总医院是全军唯一一所驻地海拔最高的总医院。近年来,我党我军加大投入,加之像院长李素芝这样的献身边疆的军人知识分子投身其中,目前,这家医院已逐渐成长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和平战时卫勤保障为一体的“三甲”医院。

        到目前,李素芝发表学术论文288篇,主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50项,其中20余项为高原地区首创,86项填补了高原医学空白,获科技成果奖35项。这些成果,绝大多数转化为先进技术和疗效显著的新药,为造福藏区军民作出了贡献。

        被人们誉为“高原转化医学急先锋”的李素芝说:“我们带出一批创新团队,建立一整套高原病防治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针对高素质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现象,近年来,西藏军区总医院采取“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办学等方法,先后选派357名医护人员到内地进修,并与第三军医大学联合建立了1个博士生培养点和4个硕士生培养点。培养出由127名老中青专家组成的过硬人才团队。

        创新人才呵护西藏军民身体安康。西藏军区总医院医疗专家不仅出色地完成了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亚东地震救灾等20余次重大非军事行动医疗保障工作,还经常把医疗科技送到西藏最边远、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和地方去。

        专家医疗队坚持每年到边防部队和偏远农牧区巡诊5至6次,几乎走遍了西藏边防连队、哨所和每个县区,对高原疾病发病情况进行调研,行程百万多公里,免费巡诊50余万人次,把生命直通车开到群众的家门口。青藏铁路开工后,医院主动请领接收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至拉萨段的医疗保障任务,成功救治了高原肺水肿、脑水肿及高原多发病人数达2800余人次,累计接诊病人20余万人次。

        2010年4月,在玉树地震17天的救援任务中,西藏军区总医院科学施救,使地震灾区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从救援初期的80%-90%下降到2.6%,实现了救援部队官兵急性高山病零死亡。

        (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通讯员 陈 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