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大师声音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5日   07 版)
    中国工艺文化城内的呈辉艺术馆

        孙林泉 民间工艺玉雕大师

        中国工艺文化城传承弘扬民间工美艺术,为做大市场搭设服务大平台,做了一件大实事。光福镇是雕刻之乡,有玉雕、木雕、核雕、佛雕四大工艺,从业人数达1.5万人,从事玉雕工艺就有8000人,但都是前店后坊,家族传承,三五人制作,形不成气候,如今有了中国工艺文化城,光福镇的四大雕刻工艺组团进驻,施展拳脚,了却了我平生最大的心愿。

        徐凌志 研究员、资深工艺美术学者

        我来自上海,从事腊染工艺研究,有固定的工作设计室,每年要数次去国外与同行进行文化交流,单枪匹马的传播方式,使我力不从心。两年多前,我前来考察此地,在和陈辉董事长的沟通中,认知了这个项目品位及内涵,不仅提供创意设计、商业拓展场所,更是为构筑文化产业服务链的大平台。我已决定在此设立个人的艺术馆、创意设计工作室,我坚信这里是一片沃土,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钟锦德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红木工艺历史悠久,深受历代皇朝贵戚、国内外人士所珍爱。但可惜的是我们的精品杰作都出自人传口碑,无法形成更大的辐射力。如今有了中国工艺文化城,有了高品位的产业服务链平台,全新的运行模式,我已决定在此设立1000平方米的红木工艺坊,还带领亲朋至友一齐入驻,将我的“气场”融入工艺文化城这个“大磁场”,放手大干一番。

        薛金娣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

        中国工艺文化城的推出,对我们苏州绣娘来说是好事,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比比皆是,“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是显著特征,它损害了不仅是我们工艺人的权益,更严重的是损害了苏州的形象。我考虑在此设工作室、展示馆,有关我们知识产权的保障,作品的价值确认,社会的尊重都可在此体现。

        李嘉曾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最认可的是中国工艺文化城紧扣文化主题、传承与创意并举、产业化运作三大举措,能够提供大平台,增值服务链,构筑资金链,追求共同发展。苏州的工业园区目前正在转轨变型,使生产性高端服务与生活性消费服务于一体的模式,中国工艺文化城应注入更多的创意、创新概念,苏州的文化产业很可能在这关键时刻占尽先机。

        刘宏达 苏绣博物馆馆长

        苏州的民间工艺渊源流长,千姿百态,“苏作”风格引领潮流,为世人所赞叹。从文化传承与发展来看,现在缺少运作载体和交流平台。中国工艺文化城在苏州的兴起,对苏州的民间工艺起了助推集结作用,功不可没,但此项目不同于房地产、商贸综合体开发,投资回报期长、风险也就升高,营运支撑、资本运作、进入市场运行的后期管理、政策扶持、公益设施等,对于企业、政府都是新课题,需要大家一起来探讨,在实践中达成共识,在发展中协力推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