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第九次文代会第八次作代会

    为民写戏 为民演戏

    ——访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11月24日   09 版)

        记者: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文艺工作者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您认为戏剧界在此方面有怎样的优势?

        季国平: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戏剧特别是传统戏曲,有着戏以载道、传承文化、感化人心、引领风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大百姓遵循的道德规范、秉持的是非标准、了解的历史故事、感动的人物形象,许多都是通过听书看戏获得的。戏剧始终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紧密相关。可以说,我国的戏剧艺术在给予大众精神锻造与滋养上起着巨大的作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记者: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这点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季国平:是的。戏曲艺术是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保持个性和特性的传承十分重要,而扬长避短、顺应时代的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它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得以强化的。但是,当下的戏曲界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或趋同、或自鄙、或自大,这其实都是一种自我迷失。我们固然担心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的冲击,但更担心戏曲的自我迷失,迷失是慢性自杀。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出现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记者: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您怎么理解?

        季国平:戏剧起源于民间,创作的源头在民间,呈现的对象更是广大人民群众。为民写戏,为民演戏,让人民群众享受戏剧艺术的成果,应该成为每一个戏剧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近年戏剧艺术获得很大发展,但相比人民群众对戏剧的要求和欣赏习惯,戏剧还有些高高在上,不少戏剧新作还经常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空泛,真正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还不够丰富。戏剧工作者要创作更多丰富多彩的优秀剧目,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八次文代会以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了梅花奖艺术团,开展“送戏下基层”,足迹遍及28个省市区的城乡,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中国剧协并不是文艺院团,“送戏下基层”体现了文艺的“二为”方向,体现了戏剧工作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实际上是在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让“还戏于民”成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本报记者 李 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