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决定》要求,“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西部地区高校,应切实肩负起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责任,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水平。
一是抓基础,着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大学最具有整合性与影响力的工程,是各项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关键环节。充分利用西部特有的人文资源,进一步凝炼方向,形成具有明显地域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研究方向;汇聚队伍,构建学科基地,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适应西部地区科学发展需求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形成一批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立健全鼓励、引导高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体系,并将社科研究、人文熏陶贯穿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在方法上注重交叉研究、综合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二是抓平台,着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研究基地是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平台。发挥基地排头兵示范作用,整合西部地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扶持西部地区的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搭建一批以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为导向的重点研究基地,新建一批适应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区域特色重点研究基地,为服务西部大开发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持。
三是抓主体,着力建设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西部地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着力培养扎根西部,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队伍;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和机制,破解在西部留住人才难、引进人才难的问题,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改进科研评价制度,建立重创新、重质量、重贡献的人才选拔和激励机制;尊重创造性劳动,在经费、条件等方面向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开创精神的一线教师倾斜,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四是抓应用,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地回答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繁荣发展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源泉。西部高校既要立足地方,结合自身实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面向全国,具有全国意识、世界眼光,在某些研究领域或特色学科敢领全国之先;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协作,搭建有效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运行平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国家和地区发展建设需要、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方面确立研究方向,组织联合攻关,在服务中寻求发展机遇,形成学科优势,增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