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1日起,光明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到11月17日结束,共介绍了32个省(区、市)在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成效、新经验。系列报道图文并茂,集中、生动、全面、客观地展现全国各地文化发展亮点,展示了它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
甫一推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就受到了读者的高度关注和专家学者的热切肯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不但自己一期不落地看这个系列报道,还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同事和学生、各地文化产业负责部门的领导。
“这是一朵朵灿烂的文化之花”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以独特的传播视角,浓郁的地方特色,精彩的内容版式,为读者铺开了一幅幅祖国各地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尹韵公非常喜欢这些报道,他说:“这是一朵朵灿烂的文化之花,散发出一个泱泱大国引人入胜的文化气息。”
很多专家称赞系列报道创意新颖、策划高妙。报道生动展示了各地文化发展的长处、经验和特色,对当地的文化资源、文化发展亮点做了很好的描述,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教授认为,报道“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范周评价,系列报道各个栏目在轻与重的结合、全面与片断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做得非常好,体现了鲜明的策划意识和深厚的编排功底;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称赞系列报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策划。”
系列报道贴近读者需求,厚重而鲜活的内容获得了专家的肯定。《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主打文章全面、厚重,“专家点评”画龙点睛、引人思考,大事记和“数字与事实”清晰客观、一目了然,“此情此景”充满趣味,以小见大……范周评价,系列报道在内容上擅长用小镜头反映大问题,文章有历史的纵深感、时代的鲜活感,非常吸引人;尹韵公特别欣赏系列报道突出各地文化亮点的做法,他说:“报道里有历史要素,如山西平遥;有地方文化特色,如湖湘文化;有文化人物,主要是现代人物,有时代特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李道新对“领军人物”这个栏目印象深刻,他说:“上海篇介绍的领军人物是廖昌永和黄豆豆,他们都不是明显的‘官’,这很有特点。”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的版式设计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范周每次拿到报纸都不忘欣赏一下系列报道的版面,“图文并茂,美观大气,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说。
“你们对文化发展做了自己的贡献”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改善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专家认为,光明日报在六中全会前后推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拿出如此大的篇幅、如此重要的版面全景式地报道全国各个省市区的文化发展,与时代强音共振,体现了主流媒体的高度的文化自觉,“非常必要,非常及时,非常有价值”。
通过这个系列报道,人们可以对全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包括发展的路径得到一个整体和全面的把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政协常委毛时安认为,系列报道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浓缩的“文化中国”;范周将系列报道认真收集、汇总:“这是我们研究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最佳样本。”李道新建议适当调整、充实系列报道并结集出版,作为人们了解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指南。
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是为全社会建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过程。主流媒体承担着宣扬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巩固壮大舆论阵地的重大使命。党报的文化宣传报道对在全社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着特殊的作用,这要求党报在文化报道上更加贴近群众,亲近普通读者,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系列报道紧密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集中展示各地文化发展的亮点和经验,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局长张爱华说:“看了非常解渴。”他表示,光明日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沉下身去调查采写,刊发了很多像《文化中国发展报告》这样精彩的报道,为文化工作者借鉴各地的经验和思索,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张颐武认为,《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对各地文化资源做了一次整合,留下了一个各地文化的荟萃,传承了文化,积累了知识,对文化发展以后怎么走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公器作用。他说:“光明日报提供了一个平台,介绍了各地的新经验、新做法,对文化发展做了自己的贡献。”
(本报记者 谢 文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