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清晨,记者站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最南端的拱宸桥上,桥一端的运河广场上正举办“运河首届龙庙会”,游人如织;另一端的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人们或在白墙黛瓦间漫步,或流连于河边的河畔书屋。
打造眼前景观的关键人物是,杭州市运河集团总经理郑翰献。
重塑文化之河
京杭大运河,人们千百年来靠其生存,杭州也因河而兴。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积淀了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运河沿线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
文人遇上文化之河本该一见倾心,但是1985年,当郑翰献第一次在杭州武林门看到运河时,“当时运河水又脏又臭,连鸭子都赶不下去。”这难道还是那条引得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和帝王竞折腰的文化之河吗?郑翰献非常失望。
当时,适逢运河两岸工厂崛起,由于缺乏排污设施,运河成了“天然排污接收场”,生态严重恶化、历史文化遗存的缺失、沿河景观布局的零乱,使运河的居住旅游休闲商贸功能也被逐渐淡忘。保护重塑运河刻不容缓。
1999年,郑翰献被任命为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污染综合整治指挥部总指挥。2002年,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被列入杭州市“十大工程”,并提出“还河于民、申报世遗、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此后郑翰献担任杭州市运河集团总经理、市运河综保委副主任。整治运河的重任落在他的肩头。
郑翰献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运河综合保护的核心。于是他开始组织搜集历史文献资料,挖掘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将历代文人名人与杭州运河的关联理出一条脉络,将文化融入运河综保工程中去。
经数年努力,如今运河两岸景观串珠成链,运河魂、艮山风情、夹城夜月、半道春红、御码头、富义仓、桑庐、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大兜路历史街区、杭州香积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名镇塘栖等景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运河这条文化之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六次推出新运河
漫步运河畔,步行道上古朴的石板路,桥洞底下的书法、雕刻,小河直街的掬水人家,无处不发散着文化意蕴。
2006年开始,杭州市要求运河综保工程每年国庆前都要推出“新运河”。2006年初步实现还河于民,2007年开始运河历史街区和工业遗存保护,2008年实现以运河为中心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2009年实现三个国家级博物馆和香积寺开放,2010年实现三大历史街区开街,2011年的第六次新运河实现运河天地开业、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开馆。
“每次推出新运河,时间都非常紧迫,对我来说像经历了一场大考。”郑翰献对记者说。
不过,面对一场接一场的大考,郑翰献都认真钻研,最终“每一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09年复建香积寺,为了了解寺庙的用材、布局、文化,郑翰献啃下了28本佛教书籍。“5月16日正式开工,将近18000平方米的建筑,还有地下室,9月底主体就已基本完工,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郑翰献追忆道。为把矛盾解决在现场,郑翰献最后一个月基本上都在施工场地度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法师面对开放的香积寺感叹:“这是国内一流的寺庙!”
“当时打造运河边国家级博物馆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展品,只有空间。”郑翰献笑言。“在短时期内我们的团队要到全国各地搜寻大量的展品,当时压力真的很大。”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目前四个国家级博物馆已经开馆,藏品丰富,设施完备。
“每一年运河综保工程推出后,杭州统计局都会做满意度抽查,结果满意度都在97%以上,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激励!”郑翰献说。
老房子“焕然如旧”
老房子的保护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烫手山芋”。2007年,运河边的小河直街、大兜路历史街区、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塘栖水北等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启动,郑翰献提出原汁原味、原模原样、“似曾相似”三种保护模式。
然而他的做法引起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对待历史建筑应当保持原貌,重建和复原等做法会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就曾当面质疑。
然而舒乙先生和文保专家罗哲文2008年重访运河时却眼睛发亮,经过整治的老房子已是“焕然如旧”,忍不住惊称这是老房子保护的“杭州模式”,舒乙还撰写了《杭州对老房的保护大修办法值得推广》一文予以充分肯定。
专家肯定的还有对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安置做法,郑翰献采用“鼓励外迁、允许回迁、货币安置”三种方式供原住民选择,原住民对此很欢迎。“我们一方面是考虑人情味,另一方面原住民的回迁也有利于历史街区保留原有的风貌。”郑翰献说,“公告一出,老百姓搬着小凳子排队等着签协议。有百分之三四十原住民选择了回迁。”
企业外迁后老厂房如何保护?郑翰献的做法是:融入文化,交给艺术家和时尚人士,结果大受青睐。经艺术家之手,“石祥船坞”变身为浙窑陶艺公园;长征化工厂旧址变成国际西岸文化创意园,原土特产仓库旧址改建成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通益公纱厂旧址建成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
以前人们只能站在桥上远远地眺望历史,现在都市人可以触摸这些古老的建筑。同时老居民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生活方式得以保留。
“我们将花5到8年时间,在城北打造一个运河新城。力争2014年实现大运河申遗成功,同时将杭州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我们要让外国人领略‘很中国’,中国人感受‘很杭州’、年轻人体验‘很时尚’。”郑翰献说。(本报通讯员 朱玲巧 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