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让我们之间的信号永不中断

    ——本报记者与基层联系点的书信往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8日 14版)
    王斌校长和学生们看10月3日的《光明日报》,当天一版报道了月山完小。 以上照片由月山完小教师刘政时摄
    王斌校长(右一)和孩子们。

     编前

        前不久,本报记者王斯敏收到一封来自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的快递,信是当地月山完小校长王斌寄来的。月山村是王斯敏一个月前“走基层”时建立的联系点。快递收到了,对方的电话也打过来了。王斌告诉她:一个多月了,看着墙上悬挂的“光明日报基层联系点”牌匾,就想起了她在小学采访的情景,想起了她的报道给全校师生带来的惊喜和帮助,总觉得应该写封信,“汇报”一下学校的变化。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基层群众对“走转改”活动充满了期待,对记者能够深入基层,反映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愿望,解决他们的问题十分肯定。正如记者在回信中所说:我们与基层联系点之间的“信号”是永远不会中断的。联系点,像一条红线,将媒体与基层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尊敬的王记者:

        您好

        我是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完小的校长王斌,还记得一个月前,您挎着背包,提着相机,怀着对宁乡教育的关注,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对山区孩子的关心,来到了我们月山完小的校园。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我校作为光明日报的基层联系点,我觉得应该跟您交流一些学校的变化和相关情况。

        您是党和政府“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派来的记者,是我们山区学校尊贵的客人,您是那样亲切,那么贴心,一句句“大哥、大嫂”迅速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北京到宁乡,再从宁乡到我们月山山区,一路颠簸,但您毫无倦意,来到学校便开始马不停蹄地参观、采访。漫步在月山校园,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用相机记录下学校的点点滴滴,捕捉着老师、孩子们的精彩瞬间。您与我们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饭,一起聊着、笑着、感动着……耐心地与每一位老师交谈,记录他们工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一句句关切的话语,一句句嘘寒问暖,令我们感动不已。

        下课后,您奔走于学校的每间教室,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下满满的希望和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体会山区老师们肩上的那份责任和心中的那份幸福。您以听课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听我们山区学校的英语课,那样的专注,记录每一个细节,捕捉孩子们智慧的火花。阳光体育时间,您和孩子们一起活动,看着孩子们的武术操,点头说道:“我看到了山区的未来,因为孩子就是山区的希望。”的确,山区的未来就靠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去开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定会扎扎实实、兢兢业业,用心去浇灌这些祖国的花朵。

        10月3日,在《光明日报》头版,我们看到了长篇报道《大山中的教师有甜有苦》,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感情,隽永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您的用心,也让全国人民知晓了在宁乡黄材还有这样一所小学。

        当我把报纸带回学校,全校轰动,老师们脸上洋溢的是满满的幸福和自豪,孩子们感受到的是大家对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中心校领导拿着报纸仔细阅读这篇报道,连连点头,一定要我传达谢意,感谢您和光明日报对宁乡教育的关怀、对山区教育的关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厚爱。教育局局长看了报道后,立马驱车赶往县政府向县长汇报。大家都开心啊!因为这可是15年来,贵报第一次报道宁乡教育的情况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这篇报道,我校又吸引了一批慈善家的关注,他们纷纷表示要对我校投入更大的支持……但此时此刻,在我们心头,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把山区教育办得更好,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绝不辜负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和良苦用心。

        如今,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办精品学校、办山区的品牌学校”。我校的教师也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个个都当主人翁,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在政府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扶下,我校8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就要动工兴建了,到时学生们上学难的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校园的管理也更加规范化、秩序化。我校作为光明日报的基层联系点,一定会办成让大家都满意的学校,以最饱满的热情,最美丽的校园,最和谐的氛围,期待您的再次光临。

        最后祝您:万事顺意、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完小 王斌

        2011年10月29日

        尊敬的王校长:

        您好!

        展读您一笔一划写下的来信,看到照片中您和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仿佛又回到了月山,回到了一个多月前在月山完小度过的那难忘的一天。读了信,我为学校最近的变化而喜悦,为您和师生们的厚爱而感动,更在您的褒扬面前深感惭愧与不安——我只是做了一个媒体人分内的事情,而且做得还很不够。

        上次采访,您主动谈起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说“搞得好,我们举双手欢迎”。对啊,正像您在电视里、报纸上看到的那样,自从今年8月以来,我的一大批同行纷纷走到了基层,走进了父老乡亲们中间,去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反映他们的愿望心声,我只是这其中的普通一员。我们是带着党中央的嘱托而来,也是带着心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来。

        我也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我深深地知道,一个优秀的记者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秀才郎”,而应该是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能动笔也能动腿、能用脑也能用心的观察员、记录者。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离你们越近,离时代越近。所以,请您相信,我会长期关注您和师生们,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记者来到您身边。

        在信里,您对我说了很多个“感谢”,其实,最该说感谢的人是我。还记得走进月山完小的那一刻,我就被满校园的欢乐和活力打动了。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您和师生们用行动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您和妻子舍弃了本可以安逸舒适的生活,扎根山区数十年,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撒播着知识、守护着学生,生活清贫,却不改其乐;孩子们没有现代化的校园,没有丰裕的物质条件,却那样的乐观纯净、积极向上……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拜人民为师”,是啊,您和师生们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我学到了奉献,学到了乐观,学到了对于理想和信仰的执著。感谢您,感谢可爱可敬的老师同学们!

        还记得那天,当我把“光明日报基层联系点”的牌匾交到您手中时,您是那样激动,立即把它挂在了学校大门口。您说,要让孩子们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它,这样他们就能时刻感受到来自遥远北京的爱……的确,有很多人在关心着月山完小。当我采访回京后把连夜赶写的稿子交到报社,并说明了您即将在十一假期期间赴京为学校寻求慈善捐助的事情后,报社几位领导都十分重视。10月2日深夜,我收到了报社一位值班副总编的短信:“人同此心。稿用一版,放心!”第二天,在版面紧张的情况下,我采写的2000余字的通讯《大山中的教师有甜有苦》在头版见报了,还配上了那天拍的刘政时老师“快乐英语课”的照片。报道登出后,好几位同事、朋友碰到我,都关切地询问学校的情况……您和师生们不会孤单的,月山完小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期待着您送来更多好消息,也期待着下一次再去月山完小采访,去看望您和孩子们。常联系,让我们之间的“信号”永不中断!

        祝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斯敏

        2011年11月5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