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寻找与文化发展的最佳契合

    ——访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5日 10版)

        今年对文化产业的新增贷款增幅超过全部贷款平均增幅10多个百分点;目前全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已达到611亿元,位居国内银行业前列——是什么样的战略选择让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文化产业?他们又是怎样在这块新兴产业的实验田中精耕细作的?就此,记者走访了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

        是责任,更是机遇

        记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并提出要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您如何理解金融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姜建清:文化产业是文化与金融的最佳结合点。银行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同时也有利于银行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和经营转型,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机遇。

        记者:您认为当前制约金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哪些? 

        姜建清:我们分析,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中小文化企业个人化色彩浓厚,财务状况不透明、资信程度低,银行难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估。其次,文化产业子行业纷繁复杂,经营业态与我们以往经常接触的常规行业存在较大差异,信贷人员难以把握其经营规律。第三,部分国有龙头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和机制陈旧,市场竞争力较弱。第四,文化企业以知识、技术、创意作为生产资料,且其经营往往依靠个别品牌人员的创意和号召力,对融资带来不确定的风险。最后,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产品质押担保存在一定风险。

        “裁衣”关键在“量体”

        记者:工行已将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经营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请问具体是如何落实的?

        姜建清:除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外,根据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工行制订出台了《文化产业信贷政策》等20多项制度办法,用于指导分行开拓文化产业市场。2010年,工行与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随后27家省级分行也陆续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签署了具体合作协议,建立起紧密的联合工作机制。我们还配合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开发了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系统。

        记者:中小文化企业是工行贷款的重点投向,余额占比超过七成,如何在保证收益的同时降低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风险?

        姜建清:对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风险控制上,工行已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一是重视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经验业绩、专业团队甚至核心人物的情况,把对风险的评价落实到企业真正的核心资产“人”的身上;二是多采取对企业系列文化产品集合放款的方式,分散单个文化产品风险;三是在贷后管理上,通过控制企业经营收入,锁定回款渠道,做到了企业现金流“管得住”;四是在担保方式上,引入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保证的担保方式,约束企业核心决策层。

        五年,15%,1500亿元

        记者:“十二五”期间,工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措施是什么?

        姜建清:“十二五”期间,工行将把文化产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方向之一,计划年均新增投放不低于200亿元,年均增幅15%以上,到“十二五”结束时,贷款余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文化产业三大战略。

        ——实施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战略。全力配合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通过全产品金融服务,帮助文化企业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特别是以投、融资结合的方式,在文化企业上市、发债等过程中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实施重点区域发展带动战略。配合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划,探索区域化特色经营模式和特色服务,带动当地文化产业上规模、成气候发展。

        ——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扶持战略。对中小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中小企业在贷款增量中的占比不低于70%,保证文化中小企业获得充分资金支持。(本报记者 温 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