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与“死神”赛跑的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04版)

        地震、泥石流、雪崩……每当灾难发生,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援。11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京西凤凰岭下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近距离接触了这支拯救过无数生命的英雄队伍。

        楼房整体坍塌倾斜,钢筋从石板中翘出来,满地断壁残垣,汽车被砸得破烂不堪,各种被破坏的建筑垃圾扭曲地混在一起,这里似乎刚刚遭遇了一次地动山摇的震荡,扩编的新队员正在6700平方米的废墟训练场进行一场实战演习。

        随着一声令下,只见40多名穿着鲜红色服装的队员带着搜救犬、生命探测仪、液压气垫等专业救援设备奔向浓烟弥漫的真火救援训练楼、高空竖向救援及模拟各种狭窄空间的管道训练场等。横七竖八的钢筋参差交错。队员一一进行排查,一条条搜救犬也紧张搜寻着,他们用钢钎捣,用铁镐刨,用充气泡沫将层层预制板垫起……十几分钟后,一个深埋在废墟中的人被几名队员拖了出来。 

        两个刚从武警总医院层层选拔加入到救援队的女医生一边对伤员进行心理干预,一边拿起吊瓶迅速为伤员输入生理盐水。

        “别小看这片废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刘向阳指着一堆断垣残骸对记者说,“这都是我们模拟7.6级地震的破坏程度,用一块块真实的楼房残骸搭起来的。这个人工废墟训练场内几乎可以造出所有的被埋压状况,可以演练几乎所有的搜救情景。像这样的模拟搜救演练每月都要进行三四次,400多名队员都是在无数次演练中“摔打”出来的。

        记者随着走进一座倾斜达到19度的四层“斜楼”,刚到楼梯转弯处,一阵眩晕恶心的感觉袭来,都不敢松开楼梯扶手去看。教官卢杰告诉记者,由于整栋楼发生了倾斜,人的身体重心就会发生偏移,加上处在密闭的空间,人就会产生重力方向错位的感觉,很难保持平衡。这样的斜楼在震后很常见,这就要求救援队员适应这种环境,熟练进行楼板、墙壁的破拆、顶升作业、抬担架等工作。 

        对于队员们来说,艰苦的模拟演练不单是练“技”,还有练“胆”。令队员贾学军记忆最深的是去医院太平间进行“搬运尸体”的训练。“刚开始训练还要求单独跟尸体待一会儿呢,真有些恐惧呢!”参加了多次救援行动,身经百战的他说:“现在看见遇难者的遗体,已经感觉不到恐惧,只剩下心痛了”。

        下午14时,40多名队员参加的救援知识培训课准时开课。通过各种各样的素质考核后,他们除了需要像特种兵一样高强度的训练,还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教程,包括现场指挥、装备操作、应急处置、专业知识等四大类。“培养一名救援队员,一般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但也只能学会基本的技能,真正合格的救援队员都是要从真正的救援中成长起来的。”卢杰说。

        教官贾群林常说,地震救援光靠热情和蛮干是行不通的,必须运用科学,采取科学救援方法,充分发挥专业设备的作用,才能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成功率。只有在训练中多流汗多受苦,在战时才能做到拉得出打得响,因为救援是用生命去拯救生命的行业。

        本报记者 赵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