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为大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11日 16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大学有责任肩负起传承创新文化的神圣使命,进一步发挥对社会文化建设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提升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光明日报是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全国性报纸,是党中央指导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张以大文化为特色的中央党报,光明日报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光明日报的基本定位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宣传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文化阵地;凝聚、联系、吸引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传承、弘扬、吸收先进文化的精神家园;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氛围的舆论平台。围绕“让党中央放心、让读者满意、让知识分子喜欢”这一目标,近年来,光明日报重点关注文化、教育、科技、思想、理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重要动态,及时跟踪、深入分析、有效引导、积极策划,在教育报道特别是高等教育报道中,努力在报道角度上寻求文化视角,在报道内容上寻求文化因素,在报道方式上寻求文化表达,努力增加报道的文化气息,争取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广大高校师生和其他知识分子,成为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还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光明日报历来重视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自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今年4月,光明日报率先推出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15年资助病逝同学双亲的报道《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还推出了南昌大学教授石秋杰伴随抗癌艰辛在指导学生论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报道《永生的“博导妈妈”》等,唤起当代大学生乃至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除了抓住重点、深度挖掘,遵循新闻规律正确引导舆论外,光明日报还拓宽思路、认真策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公益活动等丰富形式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由光明日报发起和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此外,光明日报也特别重视与教育界联合举办社会活动,今年已与教育界携手举办“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与培养专题论坛”、“河北农大优秀毕业生群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王庆煌与高校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见面交流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高校党建创新座谈会”、“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座谈会”、“农村教育发展论坛”等。

        六中全会将我们党对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光明日报必须牢牢把握机遇,解放思想,真正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我们要服务大局,加大对教育系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的宣传力度,加强教育热点问题引导,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我们要创新传播手段,发挥光明日报、光明网、光明手机报、光明云媒、光明电视的全媒体报道优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升报纸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我们要开门办报,发挥优势,与中央各部委、教育界、文化界、理论界、地方党委等联合开展文化交流、智库论坛、征文竞赛、公益互助等社会活动,有效推动实际工作。让我们切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胡占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