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河南新郑市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自海内外的参拜人员达2000余人。据统计,从辛卯年拜祖大典结束到现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共接待游客40万人次,举行拜祖仪式100多场。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寻根文化,在河南如火如荼地延续发展着。
像寻根文化一样,在河南,还有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古老厚重的仰韶文化,刚柔并济的武术文化……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地区,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河南悠久的文化,成了它得天独厚的“王牌”。“中原明珠”,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正延续着它的经典和辉煌。
传承经典 打造地方特色
2010年11月,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支撑体系,作为十大支撑体系之一被列出。《纲要》指出,河南要大力推动文化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经典,需要传承。发扬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地方找准定位,打造地方特色。
10月19日,《关于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方案》拉开了许昌市谋求文化发展的大幕。享有“许都、钧都、花都”之誉的许昌市,突出特色,传承经典。擦亮“三国文化、生态文化、钧瓷文化”三张名片,大力发展“钧瓷产业、生态文化产业、产业”三大文化产业集群,强力打造“七大文化产业板块”,成为其重要的举措。
今年,许昌将打造10大文化精品工程,举办20项重大文化活动,加快推进30项文化建设项目,组织、参加8大文化节会活动。
转换思路 创新模式谋发展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河南省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一个重要的战略定位。为此,2011年5月以来,河南省文化厅连续举办了多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专家报告会,探讨了中原文化发展定位以及研究打造华夏历史文明重要传承区的建设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
《纲要》指出,河南省要突出根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中原文化的传承弘扬,建设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提高中原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区域,在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音乐大典《禅宗少林》集音画为一体,由近600人禅武演绎,用现代表现形式传诵意蕴丰富的禅学智慧,造就了河南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也成为了河南文化旅游的一张耀眼名片。
《少林海宝》,是河南动漫首次联合央视动画、上海世博会推出的大型动画剧集,同时也开创了京、豫、沪、吉四地联合主推一部动画片的先河。此片将“功夫文化”、“禅文化”、“和文化”和“世博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利用动画的形式,结合海宝的形象,挖掘中华民族5000年的人文智慧积淀,生动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种借助动画的表现形式,宣传河南形象、传播中原文化、展示少林功夫的尝试与探索,为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的动漫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东京梦华》、《快乐星球》、《水月洛神》、《花木兰》等一系列极具中原特色的优秀电影、戏曲、动漫作品,在传承中创新,在挖掘中发展。
建构文化精品
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的“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缺一不可。作为经济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文化“软实力”对于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各项措施和政策,大力打造中原精品文化。2006年,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决策。河南省政府充分发挥政府在资金引导、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每年设立3000万元的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此外,还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等产业的有机结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拓展文化发展投融资渠道。
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民俗文化村镇,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禹州顺店大力促进刺绣产业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此外,中原文化宝岛行、洛阳牡丹花卉等重大文化产业活动的举办,吸引了大批客商来到河南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同时也将中原文化的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目前,河南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视剧制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领域改革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20亿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