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系列笔谈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要成为文化自觉的引领者

    ——访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6版)

        “我认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就在于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就个人而言,文化不仅是表面的知识和学历水平,更多的应是内在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境界;从国家来看,文化不仅表现于产业层面和文娱层次的表象需求,更集中反映了整个民族本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与记者谈起学习中央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时,开口中的。

        谢和平说,文化产品的丰富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固然重要,但不能狭隘、单一地理解为创作几部戏剧电影、开发一批动漫产品、发展若干文化企业。更为关键的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我们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根本还在于要以中华文化的伟大智慧和核心价值去影响世界。没有文化的GDP强国,绝不等于一个真正的强国;缺乏文化自觉的GDP发展,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不仅是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更要取决于文化层面的被认同和被向往。

        谢和平说,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大学有精神,大学有文化。大学文化不同于世俗文化、企业文化和政府文化,它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无论古今中外,大学都始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不仅创立了人文主义文化、科技文化、创新文化等世界文化主流,更一直承担着影响和引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他说,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高校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责任,提供了重要机遇。要履行和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我们必须认清大学的责任与使命,牢固树立“五种意识”,真正成为推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引领者。

        首先是牢固的文化育人意识。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思潮,以民族情结和文化认同,而不是依靠思想灌输,来推进文化育人。同时,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使学生多一份人文修养和人文境界,促进身心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强烈的文化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和理论研究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化、大众化和通俗化,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坚持“学以致用”的文化担当,开拓高校与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加快文化原创成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加快构建大学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共享,主动参与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促进社会文化产业发展。

        要有开放的文化交流意识。既保持包容胸怀,又坚守文化自信,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热点问题研究,推进海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加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

        还要有先进的文化导向意识。社会可能会浮躁,但大学不能浮躁;社会可能会功利,但大学不能功利。大学应当始终坚守“道德围墙”,积极营造“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坚守导向、不被市场化,坚守道德、不被功利化,保持大学文化的高尚性和纯洁性,使大学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主动承担引导社会文化、影响公众舆论、化解潜在矛盾的责任。

        四川大学拥有115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鲜明的人文社科优势,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谈到川大在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职能作用,谢和平说,在巩固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培育、国际视野培养的基础上,川大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不仅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还要心理好,既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又有胸怀、有境界。真正构建起“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机制。

        把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努力使每个学生多一份人文气质、多一些人文修养,确立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近十多年来,川大构建了一套层次鲜明、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中华文化》、《四川大学校史文化》、《中国诗歌艺术》等8大类、1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打造成了一批富有川大特色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人文社科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等为龙头,形成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重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和力作。

        本报记者 余长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