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星期三

    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复转军人李文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0版)

        一个英雄的名字正在中原大地传颂;一个道德楷模的品牌正在全国叫响;一个黄河岸边走出的汉子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他就是,前不久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的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复转军人李文祥。

        省委书记揭秘尘封多年的故事

        “如果不是今年1月4日卢展工书记下乡慰问时,偶然走进我们家,我至今还不知道父亲埋藏了60多年的英雄故事。”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告诉记者。

        那天下午,家住河南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文祥老人听说有人会来看他。老人想,元旦刚过,可能是民政干部来慰问老军人。

        一位慈祥和蔼的中年人,走上来握住了他的手,此时,老人并未听清这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老人简朴的堂屋,墙壁上一幅军容豪迈、英姿勃发的照片引起卢展工的兴趣,当问起照片的来历,老人才从抽屉里捧出一个小布包。没想到,这个小布包里是老人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斗等分别荣立的战斗模范、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奖章。

        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老人战争年代的荣耀和辉煌。一个小布包,揭秘一个尘封60多年的英雄故事,发现一个实实在在的模范事迹!卢展工颇有感触地说: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这就是河南形象。

        “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老英雄李文祥如今已是87岁高龄,老伴陈宝珍比他小10岁。两人的缘分就因为李文祥是个转业军人。

        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那时,李文祥每月66元的工资,有着让人羡慕的国家干部身份,正所谓春风得意。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当时的生活幸福美好,但李文祥心里并不畅快,他时刻想念着家乡。他说,“我生长在黄河边上,是吃黄河水长大的,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贫困中挣扎,我每次想起来都很难过。”

        1962年,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李文祥响应党的号召,第一个报名支援农村。他咬破手指,在报名表上摁下鲜红的血指印。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范县老家。面对眼前铺满盐碱的贫瘠土地,面对连一顿饱饭都没有保证的父老乡亲,这位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汉子横下了一条心:“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

        当大家推举他当上村里的大队长后,他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天天绕着村里的这些土地琢磨。当时县里号召引黄种稻,而北街村地处背河洼地,水洼地多,正适宜种稻。李文祥下定决心,主动担任稻改队长。1966年,他和妻子凭着在福建的种稻经历,带领大家挖渠引水,修整水田。

        经过稻改,原来亩产只有二三百斤的低产田,第一年就有了一千多斤的好收成。不仅让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也结束了全村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今,这里的优质水稻已经成为范县的知名品牌,被命名为“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此后,为了让村里人更快富裕起来,他还带领大家种西瓜,发展小麦加工企业。他说:“啥时候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村委会主任董明亮掰着手指头历数了李文祥为村民所做的一件件事:村里建养殖场,他捐出盖房子的木料;村里调整种植结构,他出钱购置设备;村里建学校、修马路,都是他第一个捐款;村里的那些贫困户也都得到过他的资助……

        “党员干部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李文祥在金钱和权力面前不受诱惑,宠辱不惊,守住了寂寞,更耐住了清贫。

        有人给老人开玩笑:“你要是当年不回来,早就该享受离休待遇了。”他却说:“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曾先后两次辗转来到范县找到他说:“组织上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李文祥却非常平静地说:“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烦组织了!”

        1998年,全国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为革命功臣新建或翻修住房。范县民政局在调查摸底后确定了90多位革命老功臣,李文祥就是其中一个。可是,当县民政局决定为他翻修房子时,却被拒绝了。他说:“我的房子一不透风,二不漏雨,还能住。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今年初,范县民政局在开展的“敬老工程”中,专门安排李文祥老人去市里开会,利用3天时间为他建起了拥有卫生间和厨房的配房,把家里的主房粉刷一新,还装上了大容量的太阳能热水器和取暖设施。老人回来后却很不高兴:“早知道你们这样弄,我就不出去了!”

        几十年来,范县白衣阁乡先后多次遭受自然灾害,成千上万名困难群众都得到了求助。可是,翻遍乡民政所、县民政局的困难群众救济花名册,始终都没有李文祥的名字。

        人们不禁会问:一个南征北战大半个中国,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斗英雄,和平年代自愿回乡支农,带领乡亲们苦干一辈子,宁做无名英雄,甘当平民百姓。他为啥能有淡泊名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情怀?

        老人这样说道:“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在李文祥身上让人真正体味到了,黄河的品质,黄河的胸怀,黄河的牺牲精神。

        本报记者 赵 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