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号角已吹响,在建设阵营中,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院校可谓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南京艺术学院必须回答“如何在江苏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问题。对此,记者专程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米如群教授。
记者:全国上下正掀起学习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您对党中央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新部署作何理解?学校正着手做哪些具体工作?
米如群:全会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认识上的巨大飞跃,包括对文化内容、功能、实践的认识。第二,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四个现代化”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层面到“文化强国”的战略层面,文化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第三,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离不开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繁荣的精神消费。
学习好、落实好中央和省委会议精神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百年老校,学校准备跳出常规发展思路,从更高层面理性思考,研究我院“后百年”的发展战略。各二级学院近期正在开展专题学习,研究制定各学院的落实措施。
记者:一个有文化人才栖息的地方,才会有文化发展的曙光。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文化人才集聚的地方,贵校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助推江苏“文化强省”的建设?
米如群:党中央和省委的新部署为我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发挥高等学校在培养文化人才中的作用,在江苏文化建设上“大展拳脚”:一是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符合江苏文化发展所需的拔尖型、紧缺型及新兴产业的艺术人才;二是继续保持学科建设领先地位,把学科建设同江苏的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江苏文化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三是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政策扶持、平台建设等吸引更多高层次的文化人才来江苏,使南艺成为艺术人才成长的“风水宝地”;四是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走出去”服务社会,将文化“触角”伸向江苏的每个角落。
记者: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大发展的基础,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既有艺术的成分,又有导向性的引领作用,如何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就成为艺术院校的重中之重。贵校在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中有什么新做法?
米如群:我们的做法,一是继续转变办学理念。面向社会办学,广纳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文化建设中去,介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去。学院在无锡、常州、盐城等地都建立了产学研用基地,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文化人才;二是一如既往凝聚人才,高度重视师资建设。学院努力做到“外引”与“内培”联动,近五年来,已先后从海内外引进了40多位高层次专家和教授,进一步扩充了我们的教学科研力量。“内培”方面,学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参加学科建设的办法,专门对青年教师实施“薪火321”计划,即学科骨干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和课程骨干教师的培养人选分别获得3万元、2万元和1万元的培养资金,同时,在职称评审、出国进修、奖项评定等方面享有优先推荐权。我院要求教师必须德才兼备,两方面都考评,确保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三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教材优化和课时调整等方面探寻新突破。我们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2008年成立了文化产业学院,重点培养文化管理、文化经营等社会急需人才。今年,我院成立了艺术研究院,实现了科研工作的大会师大整编。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