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银行的“输血”。同时,文化产业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也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来源。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将目光转向文化产业。
但是,银企“共赢”能否真正实现,不只取决于双方的“两厢情愿”,还要看是否能真正实现对接。
我国文化产业的资本化运营刚刚起步,总体上文化企业募集资金和运作资本的能力较弱,特别是大量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资金的需求多数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
不过,对银行来说,控制风险是第一位的。不同于银行所擅长的传统制造业,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的特征,针对传统产业设置的银行产品、服务等对文化企业来说难免会不“合身”。缺乏有形抵押物,知识产权等难以进行价值评估;缺乏稳定现金流,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等等,都是银行以前从未遇过的难题。
举个例子,影视剧拍摄一般是拿到剧本就要找投资。如果找到的是银行,仅凭一个故事以及“谁来演、谁来导”的设想就放贷,那显然风险是很大的。即便有影视版权质押,可一旦借贷方违约撤走,难道让银行来拍摄发行吗?或者拍成后没有通过审查而无法放映,银行又该如何转嫁风险?
市场上既缺乏优质的中介机构和评估人才对文化产品价值进行准确评估和后续管理,又缺乏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使银行能够将质押的版权变现,这使得长期停留在“抵押为本”经营模式上的金融业与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研究其盈利模式、判断其版权的价值并为其做出评估、担保或授信,需要长期数据的统计、人才的储备、经验的积累,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没有这一条,金融对文化的支持就不可能走得远、走得稳。这也注定了当前国内金融资本涉及文化产业必须要“摸着石头过河”,且走且试。
推进文化与金融这两个轮子共同驱动文化产业的整合与提升,需要多方合力。对业内来说,加快改革与创新依然是最重要的任务。要鼓励文化创新,加快体制改革,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推进文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塑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文化市场主体,实现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同时,有必要建立各金融机构与文化监管部门之间长效沟通合作机制,及时解决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障碍和问题。在外部环境建设上,构建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版权交易渠道和交易机制,健全诚信体系和文化产业担保体系都迫在眉睫。
还应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集中度较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受市场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行业亟待整合。从国外情况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产生与壮大,大都借用资本市场和银行中长期融资,积极通过多种金融手段进行整合重组或收购兼并。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综合运营商康卡斯特公司今年1月成功收购通用电气公司旗下主营娱乐、新闻、体育等内容制作和发行的NBC全球公司,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与迪斯尼抗衡的媒体和娱乐王国,目前市值规模超过550亿美元。眼下,我国文化企业改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借鉴其他行业整合经验,打破瓶颈,通过金融的力量促进文化产业跨地域、跨媒体快速整合也是未来文化传媒产业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