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下海》是一部具有历史理性思维态度的作品,它准确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形势之下各种不同的文化心理。该剧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通过陈志平、周芸一家七口或主动或被动先后“下海”的经历,积极展现改革开放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富足,更是他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
改革浪潮中的变与不变:
拼搏中实现个人价值与坚守人性之美
陈志平一家虽有不同的命运安排,但最后都选择了下海创业,向命运抗争,在拼搏中实现个人价值。“下海”意味着要经受风吹浪打的洗礼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迷失自我、有人放弃努力,但更多的人在不懈努力的同时坚守着人性之美。
女主人公宋芸先后遭遇同事的陷害、亲人的冷漠、投资的失败、丈夫的猜疑,但她从不低头,最终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在“下海”中成长:一开始她不断的上当受骗,也不懂如何投资经营,但通过不断地实践,逐渐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自立自强,实现了自我价值。还如陈志华、李林夫妇,宋小影,甚至次要人物桂花,都在顽强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该剧在积极肯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使得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与认可的现实。
该剧要阐述的是:个人价值并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成功的标准更指向人性之美。男主人公陈志平在下海过程中就时时不忘自己作为共产党员责任和良心。他的施工队坚持标准绝不坑害他人不坑害国家。这样的安排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散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明确的文化批判立场: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
这部戏通过戏剧冲突、人物命运,讲述了市场经济与法制、道德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有些人的法律观念比较淡薄,道德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偏差。在这部剧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周芸完成与厂里签订的合同后,因为部分群众眼红反对,领导就推翻合同,剥夺了周芸的劳动所得。再如旷大成等人通过非法手段集资圈地、诈骗贷款而暴发,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市场经济理解的缺失。
而随着情节的推进,陈志平坚决抵制非法贷款的行为,坚持按规章办事,旷大成等人以及只认人情关系的邓主任都得到了法律的严惩,道德的谴责。旷大成等人之所以受到文化批判,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非道德、非正当竞争的方式,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和谐的发展。与之相反,陈志平之所以得到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正是因为他处处践行“绝不能坑害国家,坑害他人”的誓言。通过这样的结局设置,为观众诠释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内涵,既必须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
正确的创作方向:
改革路上虽然曲折艰辛,但付出终有回报
当陈志平一家再次团聚时,他们都取得了各自事业上的成功,面对曾经的岁月,他们高呼“虽九死而不悔”。
下海的历程艰险曲折,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富庶,更改造了他们的思想面貌,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能力。陈志平原本是一个安于现状、循规蹈矩的体制内小干部,对改革不太适应,也不太理解。被迫下海后,在不断锤炼中,逐渐认同、适应市场经济,使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挥,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这也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证明了小平同志说的改革开放是第二次革命。电视剧以小见大,热情地讴歌改革开放,生动地展示了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文化应该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电视剧《下海》无论在题材还是内容上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得观众在感怀这段激昂岁月的同时,备受鼓舞。这种正确的创作方向,也使得它成为了一部时代需要的、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文字整理苏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