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经济观察

    风怎么吹 路怎么走

    作者:新闻观察员 张 翼 《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1日 16版)
    汽车销售遇冷。 张建辉绘 CFP

        有这样一段采访对话广为流传——针对目前汽车市场严峻的形势,一位记者采访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总,问:“市场下滑,您是否还睡得着觉?”答:“我现在是婴儿一样的睡眠。”记者称赞:“您的心理定力超强。”答:“我现在是每天夜里醒了,哭一阵再睡。”

        从这个段子中可以看出,汽车市场形势的变化出人意料,突然放慢的脚步对汽车企业来说压力巨大。

        在狂飙增长的市场条件下,什么车都卖得掉,各种企业都有生存的空间,就如在顺风顺水的条件下行船,无论是巨轮还是小舢板,无论是质量过硬的船还是临时拼凑的船都能快速前行;但顺风没了,船大船小、船好船坏,前行速度的差异立现;而如果是逆风而行再遇骇浪,质量不好的船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说,过去我们曾对汽车产业做过多次规划,但对汽车产能和市场的预测都出现过较大偏差。2000年的产量是200万辆,制定“十五”规划时,当时怎么测算,到2005年能生产380万辆也就到头了。实际上仅用了两年,到2002年,就实现了380万辆的产量,2005年更是达到了500万辆;在500万辆的起点上我们又预测2010年要生产多少汽车,认为800万辆到头了。当时,全国产能的布局是1200万辆,被认为产能富余了50%,并将汽车产业列入了“产能过剩”的黑名单。结果,2007年就实现了800万辆,2010年达到1800多万辆,大大超出了预测。

        规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预测似乎没有准确的时候。与以前的市场预测不足完全相反的是,去年的各种研讨会上,业内专家纷纷预言,未来几年,年均10%以上的增长可以预期,中国汽车年产销4000万辆并不遥远。没想到,转过年来,形势已突变。

        时下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还在继续,但回归一位数的回稳增长,顺风没的搭了,企业的生存状况已经出现差别。而专家预言,中国汽车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

        目前,世界跨国汽车企业对小排量、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率的汽车开发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加速,这是我国自主品牌轿车比较集中的领域,对这个细分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受汇率影响,还有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汽车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世界跨国汽车公司加紧全球汽车链的整合,不断巩固其在产权、资金、规模、知识、技术、品牌、营销、管理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使我国汽车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受到日、美、欧、韩系汽车的围追堵截,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人们在不断追问:中国汽车年产量从9万辆到300万辆,用了32年时间。从300万辆到全球产销规模第一,仅用了7年时间。那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需要多少时间?1年,10年,100年,还是永远无法实现?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我们的汽车企业既不能祈求政府的政策扶持,也没有理由抱怨消费者不支持自主品牌,关键是要看我们的产品能不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才是汽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认为,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汽车不愁销售,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是很强,而市场竞争激烈,就会逼迫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做出差异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无论风怎么吹,路还要坚持走下去。专家指出,在种种不利形势下,应该扭转我国汽车产业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劣势,在发展方式上坚决走“产业自主发展”的道路,借鉴日韩的发展经验,把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导权,避免出现巴西模式下本土汽车产业被外资主导的情况。汽车产业要加大研发资金和人才上的投入。大国走向强国,根本出路在创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