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直属机关团委 邓 勇:
这个月,商务部青年赴吉林延边开展了一次“下基层、知民情、解难题、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我带队参加了这次活动,一路上也对青年干部与基层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青年干部非常需要基层锻炼。我1979年出生,具备几乎所有80后“三门”干部的典型特征,没有在基层艰苦环境磨练过,大学毕业就直接进入商务部,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了解,想问题办事情比较理想化,容易脱离实际。这些不足在基层工作时表现尤为突出,比如活动中我与几位同志计划安排一次商务惠农政策宣讲会,本意是将有关“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政策向当地干部群众作简要介绍,同时了解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但在与当地干部交流中我得知,延边州朝鲜族占37.7%,40周岁以下的人大部分都去韩国打工了,每年向国内的汇款占该州GDP的将近一半,他们最关心的是劳务外派政策而非内贸政策。听了这些介绍,我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后悔当初没有就宣讲方案与地方同志进行充分沟通,没有抓住当地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这些切身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机关青年干部不能只会坐而论道,更重要的是熟知国情社情民情,必须到基层一线补上这一课。
在机关久了容易滋生一些“衙门”作风和习气,习惯看材料听汇报,越来越难以深入到基层一线,不同程度地存在“庸懒散”现象。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调查研究,第一次看到“互市贸易”和“内贸外运”的实体时,深为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所折服,对国情的了解也更加生动具体。我感到,只有在基层实践的火热熔炉和生动课堂中,青年干部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才能真正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第二,基层非常需要青年干部。基层最需要我做什么?这是我无数次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干农活吗,是献爱心吗,是政策宣讲吗?恐怕都不是。青年干部是机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大部分基础性、事务性工作都由我们来完成,青年干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考察调研中,我发现部分宏观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对出口企业补贴的政策门槛是300万美元,这意味着年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才能享受财政补贴。但事实上最需要补贴的却是那些出口额3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他们创造了大部分的就业机会和税收,但是政府对他们能提供的优惠却不多。在基层,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小邓,我们这里有不少好规划,就缺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后有什么大项目可多想着我们。部长和司局长我们很难见到,希望你能够把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带回去”。基层锻炼促使我对自己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的认识倍增我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竭尽所能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第三,基层与青年干部之间非常需要一条绿色通道。我觉得,目前青年干部下基层的实践活动非常好,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成效明显。不足之处可能是走马观花多、下马看花少,感性认识多、理性思考少,迎来送往多、驻户蹲点少。此外,我们在实践点选择、人员保障、经费支持、总结考评等方面也都碰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在基层和青年干部之间搭建一条绿色通道,否则就会因人而变,因时而异。通过调研我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发挥组织人事部门作用,从干部人事制度建设角度把软约束变成硬任务,在机关上下形成干部出自基层、领导来于一线的普遍共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青年锻炼有收获、基层群众得实惠、事业发展增动力的生动局面。(三篇发言稿本报略有删节)